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聚焦慈善,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2019年03月26日 11:19 | 作者:郭帅 王惠兵 林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 郭帅 王惠兵 林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围绕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自己的实践与调研,提出了他们的关注与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大学生中普及“救命课”

近日,一段温暖人心的视频刷了屏: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小靳,在投递求职简历的路上,科学有效地对一位突发疾病老人予以施救,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如小靳一样具备良好急救知识储备的人其实并不多。

“我国目前应急救护普及率较低,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些已达到60%。据调查,新入学的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比较低,具备动手施救技能的比例更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介绍说。

“近年来,有人倒地该不该扶、去不去救的话题曾经引发社会讨论。大家把讨论重点放在了道德层面上,但我认为还应该关注这背后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问题。”王海京说,我国《民法总则》已经对施救者作出相应的法律保护,大家之所以在“扶不扶”这个问题上很犹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不会救”“不敢救”的问题。

“我国每年新入学大学生约800万人,来自城乡社区的角角落落,未来也是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如果将应急救护纳入大学生必修课,鼓励他们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勇于施救、科学施救,将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王海京认为,应向大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他建议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纳入高校新生军训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这对于保护大学生及其周围人群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王海京说。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搏骤停而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对刚发生心搏骤停者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极大地挽救其生命,这就需要现场群众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对其采取应急救护措施。”王海京告诉记者。

据了解,湖北等地已将“救命课”定为学校必修课,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课程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学内容,并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力求做到“学生人人会自救、教师个个会救生”。

王海京介绍说,河北省也已经在部分试点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和在校生的救护员培训。5年来,覆盖高校由最初的12所扩展到38所,累计培训大学新生近30万名。在吉林、江西、江苏等地,也有部分高校在红十字会的推动下,试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大学新生军训,同时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讲座,组建校园红十字救护队等,取得了较好成果。

“但只是各地自发组织的试点工作远远不够。”基于部分省市的成功经验,王海京建议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纳入国防教育等课程中,并安排必要的课时。“修完课程的学生,经过理论测试及实践操作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救护员’证书,使其真正成为全社会保护和挽救生命的生力军。”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校医作用,从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中组织招募救护志愿者,组建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平时开展人道理念的传播与健康安全知识的普及,在学校重大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时,提供辅助性安全保障服务。”王海京说。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还一直致力于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无偿献血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高校师生是这一工程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固定献血队伍的中坚力量。”王海京说。

“近些年,随着社会公益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的公益意识不断提高,对献血知识的不断了解,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王海京告诉记者,中国红十字会在无偿献血这项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宣传、动员、表彰。“红十字会目前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各个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这也是一个应急策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这些‘救命’的队伍就能拉出来。”王海京说。(记者 郭帅)

全国政协委员林绍彬:加快急救立法打造5分钟急救圈

“据统计,我国因心脏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仅达1至3%,与发达国家15%相比,差距很大。”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州市委会主委林绍彬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

随即,林绍彬又道出了“死亡数据”背后的缘由: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突发疾病或者猝死的风险也日益增多。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一半人能存活;如果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而目前在绝大部分城市中,救护车平均需要超过10分钟才能抵达。尤其在交通高峰期,每多一分钟的拥堵,患者得到救治的概率就要降低许多。

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对此感悟很深,他认为让公众掌握5分钟内有效的自救互救意义重大。他呼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推动急救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建设。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急救意识,设立‘中国急救日’,建立急救科普平台,完善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并鼓励有资质的规范培训机构开展相关培训。”林绍彬建议要让全社会关心急救、支持急救事业的发展,让群众性急救蔚然成风,造福于人民。

此外林绍彬还希望在考虑规模、人员情况、设置意愿等综合条件基础上,在公共场所合理投放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并逐步形成网络。

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开始配置AED,而且配置数量和覆盖公共场所面很小,相关培训也较为滞后。“便携式AED是一种易于操作,非专业人员可以迅速上手,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林绍彬建议在大型车站、轻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活动场所,重要旅游景点及其他人群密集地区和单位应强制配置AED,在心脏骤停高风险相关区域如医院、养老院、运动场等优先部署。(记者 王惠兵)

全国政协常委温思美:推动器官捐献传递“生命的礼物”

器官捐献,被称为传递“生命的礼物”,能帮助有移植需求的病人重获新生,不仅挽救了他人生命,也使逝者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自2015年我国全面开启器官捐献以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有器官捐献意愿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器官捐献的数量逐年增长。

“但由于传统观念束缚、普及宣传不足、制度法律缺位、社会信任度不足等不利因素,我国器官捐献率仍然偏低,器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温思美表示,推进器官捐献事业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着手,让捐献理念深入人心。

为此,温思美认为应以倡导登记器官捐献意愿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及支持程度。温思美建议,可以参照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试行申领驾照时登记器官捐献意愿。

“在申领驾照时提供一份公民器官捐献意愿登记表,驾照申领者自愿决定,若不幸意外遭遇车祸身亡时,是否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造福社会。”温思美强调,器官捐献意愿登记表除相关部门如当地交警部门、卫生部门、红十字会等备份存档外,其意愿也要体现在最终颁发给驾驶员的驾照上。例如以“意愿登记卡”的形式,“明确告知驾照申领者,登记器官捐献意愿,只是一种个人意愿与爱心的表达。若此后改变想法,可在每年驾照年审时修改意愿,包括愿意改成不愿意,不愿意改成愿意。”温思美说。当家属意愿与逝世驾驶员生前意愿不符,经宣传、讲解后若家属仍不愿意捐献逝世驾驶员遗体或器官,应当尊重家属意愿,不得获取逝世驾驶员的任何组织或器官。

温思美表示,试点可以从特定人群倡导登记器官捐献意愿开始,号召军人、医护人员、公务员等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时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上起到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向公众普及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传递奉献的价值观,提高自愿捐献的意识。

温思美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结合“中国器官捐献日”等宣教活动,在社区、医院开展推广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学且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器官捐献理念。(记者 林仪)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推动人工智能和慈善“跨界合作”

“通过AI(人工智能),实现各种场景下语音与文字的相互转化,以帮助听障人士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利用手机摄像头识别人、物,并且用语音反馈,帮助视力受损人群实现无障碍的生活;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找失踪人口的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和比对找回失散人员……”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对记者说,这些曾出现在电影中的场景已经逐步成为现实,人工智能作为最前沿基础技术,已渗透生活,并造福于人类。

“社会上存在一部分需要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的困难群体,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救助也是慈善事业的重中之重。若人工智能技术能进一步深入慈善民生领域,以科技力量对社会问题进行改善,这对公益慈善事业和具体的被救助者都意义深远。”刘伟认为,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能够激发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带来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他表示,政府在引导民间资本主导人工智能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监管和调控职能,推动其以慈善民生需求为导向。

刘伟认为应该对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AI技术企业提供更多扶持。为了更好地鼓励AI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政府可以落实支持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做好慈善需求对接、完善扶持和激励措施。同时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捐赠和平台支持,将大数据、区块链、云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慈善相结合。“让科技聚焦于慈善,不仅可以助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科技发展。”刘伟说。

此外刘伟还建议搭建一个由民政部牵头的AI技术平台,提供开放AI技术给各个慈善组织使用。“传统的慈善组织,并不存在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技术的职能。因此,建议由政府打造整体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让慈善组织更好、更快速地使用、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开展慈善事业。”刘伟表示,政府牵头搭建AI技术开放平台,可以从技术赋能、思维升级、渠道合作几个方面加速慈善组织成长与改变,助力AI技术从形成到应用于慈善的全过程。“政府、慈善组织、科技企业之间将形成更高效的连接,更好地构建‘AI+慈善’新生态,为慈善事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刘伟说。(记者 林仪)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急救 救护 慈善 捐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