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你还有“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杨艳为发展互助式养老建言

2019年03月26日 11:24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 顾磊)“时间都去哪了?时间可以存起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少数民族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杨艳在发言时建议,通过运作“时间银行”的方式发展养老服务。

这次发言较为简短,但很是精彩。

“时间银行”这一公益模式在志愿服务领域并不罕见,但将其与养老服务对接起来,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种公益性解决方案,是一种创新模式。

会后,记者与杨艳交谈时才知道,这一建议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我们都会老去”

2015年,杨艳在台湾地区考察时,参观当地一处文创产业园。讲解员是一位老先生,迟到了5分钟。

一见面,老先生不停地道歉。原来,他在社区另一处地方做志愿服务,因为堵车晚到了5分钟。杨艳诧异于老先生如此年龄还在做志愿服务,便与他交流了起来。

老人退休前就做志愿服务,退休后坚持做了12年。同一个社区,包括他在内,共有4位老人,都是大学教授,拿出大量时间精力做志愿服务。

为什么如此积极?因为通过当地的“时间银行”,老人们的服务时间都被记录和“存储”下来,一旦自己有服务的需求,可以用这些“存款”来兑换其他志愿者的服务。

“这位老先生的老伴去世了,孩子在国外,随着年岁增长,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他为别人服务,也是为自己赚取服务。这就是‘时间银行’的作用。”杨艳说。

从台湾回来后,杨艳特别关注“时间银行”这一新兴事物。

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她通过青联的微信群等渠道与其他委员交流,其中就有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赵淦森。他们就“时间银行”话题进行了深入沟通。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赵淦森在“委员通道”上展示了《关于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的提案》。这件提案吸引了杨艳的关注,也促使她在全国两会的小组讨论现场提出相同建议。

小组讨论结束后,本报记者找她了解“时间银行”,她热情地介绍了这条建议的始末由来,还帮忙约上赵淦森一起接受采访。

记者表示感谢,她摆摆手,说:“我们都会老去,所以要一起推动这件事。”

打造社区“内循环”

如何推动“时间银行”与养老服务的结合?赵淦森在提案中提出4个建议。

首先,在立法和政府层面给予“时间银行”明确的法定地位和充分的责任权利,完善操作流程,鼓励和推动助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发展;

其次,推动“时间银行”在全省“通存通兑”,这需要建设一个“时间银行”的“银联系统”;

同时,为储户提供“储蓄时间”时的人身保险、第三者责任险等保障;

最后,应多渠道筹集“时间银行”的建设资金,建议参照“国家扶贫基金”做法,设立“广东省时间银行”专项基金,还可以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杨艳认为,“时间银行”的建设和实施应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而当前有两个有利条件有利于推行此事。

一是互联网科技与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让“时间银行”的记录、通存通兑、义工考核以及服务评估变得更容易。通过研发和应用专门的App,利用定位技术、图像记录等功能,逐步完善“时间银行”系统,鼓励和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兑换志愿服务。

二是网格化的社区管理体系为“时间银行”的实施带来便利。杨艳建议由社区层面统筹“时间银行”,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监管,实现定点服务与不定期抽查,规范和完善志愿服务。

“社区承担管理和运营的成本。”杨艳说,“对于义工来说,当你老了,新的义工可以为你提供服务,新的义工老了,又有其他义工为他们服务。这样会形成‘内循环’,既有利于解决社区养老问题,也有利于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服务 时间银行 杨艳 互助式养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