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邓铁涛:铁杆中医,一梦百年

2019年03月27日 10:14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1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104岁。邓铁涛逝世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邓铁涛一生为中医殚精竭虑、奔走呼号,献身中医药事业80余载。他仁心仁术,融古贯今,继承、创新了中医理论学说,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联合发出《关于向邓铁涛同志学习的决定》。


1月16日,在广州市殡仪馆告别厅门前,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10点30分,邓铁涛遗体告别仪式开始。慈祥的遗像两旁,是邓老生前自己拟定的挽联:“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邓老还嘱咐,如有横批,就写“铁杆中医”。

“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笔遗产早已交给两个儿子。”邓老看淡生死,在遗嘱中,他从容交待身后事:“我最后要穿西装打领带,戴国徽,希望以后经常有人去看看我,下一世还做中医。”

梦启

“我是为中医而生的人”

1月16日下午,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组织召开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追思与学术传承座谈会上,邓铁涛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他生前指定为告别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会场奏响。斯人已去,余音袅袅。现场被带入对邓铁涛一生的回忆之中。

会上,邓铁涛的二儿媳妇,也是邓铁涛生前的生活秘书陈安琳给大家讲起了邓铁涛生前的两个小故事。有一天,邓铁涛对陈安琳说:“安琳,我口干,你帮我煮些石斛吧。”陈安琳说:“煮多少呢?”邓铁涛说:“一粒。”陈安琳取了一粒石斛剪碎浸泡,煮成一小杯端给邓铁涛。“邓老只轻轻喝了一小口,也就是那一小杯的三分之一,就说,‘够了’。”陈安琳说,“我当时非常惊讶,邓老的身体平衡竟然到了那么极致的境界。差一小口感到口干,喝一小口就够了。”

还有一天,陈安琳陪邓老在楼下散步,边走边聊,突然邓老对陈安琳说:“安琳,今天少走一圈吧,我觉得有点气不足,今天的中药是不是北芪放少了?”一到家,陈安琳便去查看保留的中药小包装袋,果然发现15克装的北芪其中有1小包是10克装。陈安琳赶紧说:“爸,北芪真的少了5克,竟然被您散步感觉到了。”

“这两件小事,我永远难忘。这让我感到邓老是为中医而生的人,连自己的身体都是为中医而生的身体。”陈安琳说着声音有些哽咽,在场的上至93岁的耄耋老人,下至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大家仿佛各自想起自己与邓铁涛相处的时光,现场泪水难抑,声声哽咽。

“我是为中医而生的人。”邓铁涛也曾这样定义过自己。1916年农历10月,他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个中医家庭。邓铁涛的祖父邓耀潮从事中药业,父亲邓梦觉是近代岭南温病名医。邓铁涛目睹了父亲用中医药帮老百姓解疾脱苦,因此立志继承父业。邓梦觉用师带徒的形式将儿子带入医门,并且不断发现中医药同行中的名师,让邓铁涛跟随学医。

邓铁涛曾说:“说到梦,首先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叫邓梦觉,就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之意。父亲在我小时候就常常启发我梦想。”1932年,邓铁涛中学未毕业便考入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基础),“那个时候就是我中医梦的开始”。

1937年,邓铁涛毕业。1940年,父亲邓梦觉逝世,此时邓铁涛已接过了父亲传给他的“医钵”。毕业即从业,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行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运用伤寒、温病理论防治瘟疫,救治乙脑、流脑、流感等病患,从中总结寒温融合防治瘟疫的理论,至今仍有效指导着防治流行性、传染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实践。

入梦

“八老上书”,为中医挺身而出

“对于中医问题,邓老从不含糊,中医每每有事情,他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告诉记者,上个世纪我国中医发展面临几次艰难的时刻,邓铁涛为此上下奔走呼号。

解放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但到了1980年初,只剩下一半,而且仍在继续减少。1984年初,邓铁涛第一次以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信给中央领导,要求振兴中医,希望中央重视。不久,国务院讨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专门机构的问题。198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

1990年,当时中央计划精简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在精简之列。1990年8月3日,邓铁涛联合全国名中医路志正、方药中、何任、焦树德、张琪、任继学、步玉如等7人,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只能加强和完善,而不是乘此机会把它撤并掉”。10月9日得到答复:同意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全国中医药工作职能。中医药管理局被“保下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中医界“八老上书”。

1998年,全国刮起了“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对此,邓铁涛忧心忡忡。8月11日,他再次联合任继学、张琪、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等中医老专家7人,联名上书,信中指出:中医药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领域,我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中医小,西医大,改革绝不能“抓大放小”。11月2日,“八老”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答复,后来中西医院校合并风被紧急叫停了。这是第二次“八老上书”。两封信均出自邓铁涛手笔,行文简练,主题鲜明,言必有中,意味深长。

2004年,邓铁涛再次上书给中央领导,对中医中药管理体制提出意见。2006年,“取消中医”之声蔓延之际,邓老再次站了出来。在一次大会上,邓铁涛挥手引用毛主席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谈笑间,邓铁涛坚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全校师生乃至全行业的文化自信。

97岁时,邓铁涛接受媒体采访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这是我几十年前就开始的最大的梦。”

筑梦

创立“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早在1962年、1978年,邓铁涛就两度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临床诊疗经验的不断丰富,使邓铁涛关于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气血痰瘀相关学说、伤寒与温病之关系、中医诊法与辨证等中医药学术主张与思想不断形成、发展,渐成宝库。最令人敬佩的是,邓铁涛持续钻研中医“五脏相关”理论50多年。

“我的恩师邓老是一位临床大家,他的经验来自实践,他的学术思想凝练也来自临床实践。”邓铁涛学术思想继承人、邓铁涛医疗保健组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回忆道,邓老从中年起创新性提出并从事着五脏相关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在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杂病之辨证论治尤其如此。

邓铁涛认为,仅用五行学说解释不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及转归,逾越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篱笆。创立“五脏相关”,既符合中医整体观,又符合中医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邓铁涛提出,脏腑配五行,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都可概括。

2005年,邓铁涛以88岁高龄担任国家“973”课题首席科学家,领衔“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

“五脏相关”理论在临床疗效如何?吴伟用胸痹心痛(冠心病)的诊治举了一个例子。“邓老认为冠心病其病位虽然在心,而与他脏相关密切。”对心衰(心力衰竭)的诊治,邓老提出“五脏相关,以心为本”的理论,若将心孤立起来就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治疗心衰。“在心血管病及内科杂病治疗中,邓老尤其重视调理脾胃。这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无关系。”

吴伟介绍说,对于冠心病治疗,邓铁涛善用邓氏温胆汤调治,研制通冠胶囊、五灵止痛散等方剂。对于心衰治疗,邓铁涛简化辨证分型,创立暖心方、养心方等方剂调治。“这些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创立的方剂,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2005年,“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邓铁涛受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6月,邓铁涛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广东唯一。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获评“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织梦

“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

作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的主编,邓铁涛对临床思维与理念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凝练。吴伟说,邓铁涛曾告诉他,中医看病仅仅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邓老常拿‘高血压’为例,说不测血压,怎么诊断‘高血压’?古代中医就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吴伟说。另外,邓老强调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必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优势,比如如何预防高血压?如何预防从1级向3级转变?从低危向高危转变?

在邓铁涛晚年时,他提出了把“五诊十纲”理念应用到中医临床。邓铁涛提出,结合现代的科技进步,采用西医查体、理化检查等手段作为临床辨病辨证内容,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发展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查就包括西医学体格检查,实验理化检查等。”在邓铁涛看来,以四诊为支撑,以“查”为辅,做出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比如眩晕与高血压,用血压计;麻痹心痛与冠心病,用冠脉造影;“十大怪脉”与心律失常,借助心电图等等。

同时,结合传统中医治“未病”及现代预防医学之思想,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基础上加入“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治。

邓铁涛曾说:“‘五诊十纲’把包括西医技术在内的各种科学方法、手段为我所用,借用西医的诊断仪器和方法目的在于发展中医的技术与理论,使中医的经验总结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邓老从不反对中医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认为核磁共振等现代先进的西医检查技术是中医四诊的延伸。他大力支持医院引进心脏外科手术,使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系统最早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中医院,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为专科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2004年,西医出身、时任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的张敏州教授拜邓铁涛为师,成为邓铁涛学术思想继承人。他说:“邓老对我们寄予厚望,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成立时,他写了一幅寄语‘中西内外,比翼齐飞’,鼓舞大家。”

“在邓老的指导下,我们先运用先进的抢救设备和技术,配合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把一个个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张敏州说,“中医在临床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让我们做学生的学到很多,心中对邓老更为钦佩。”对此,吴伟也说:“临床上,我们常常按照邓老的‘双五’理论指导实践,既解决临床实践面临的问题,又发扬了中医药优势。”

在邓铁涛撰写的一篇题为《万里云天万里路》的自传体文章中,他曾写道:“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彷徨了几十年的中医可说已走在大路上。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就看现代中医、西学中和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了。”

梦成

“学我者,必超我”

邓铁涛认为,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一个不同,是思路不一样。“这也是我们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中医的原因。”他说,西医讲究对抗性治疗,以生物为本,凡病都要找到病的源头,找到元凶,然后杀死;而中医则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体本身的潜能,抵抗各种疾病侵扰。

邓铁涛曾对二儿子邓中光说:“学习中医要相信它,假如你不相信它的这一套理论,那你很难学进去。” 这句话与邓铁涛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

2000年,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当时,邓铁涛便跟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的吕玉波商定,带头示范,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广东省中医院带徒,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吕玉波告诉记者,邓铁涛倡导“集体带、带集体”,提出“学我者,必超我”,名中医师带徒工作开风气之先,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79年考取他的研究生开始,我跟了邓老40年了。”在追思会现场,68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小斌提起恩师,依旧充满着敬仰。刘小斌告诉记者,求学之时,学业艰苦而经济拮据,邓老竟从自己的薪金里拿出30块钱接济他们。“邓老的学术成就就是我们这群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并不因为他的生命而停止,而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刘小斌说,2017年中秋后,邓老开始住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在病房中仍放心不下中医药事业,并把首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奖”10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于防治重症肌无力和心血管病的研究。

最后的日子里,弟子们时常陪伴在老师身边。如今邓老去了,弟子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恩师曾经的教导:“现在你们都成长起来,我也快九十了,不回病房查房了。中医之希望在于长江后浪推前浪。学我者必超过我,学科才能发展起来。”

邓老,我们想念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国医楷模一代人,

大师风范万世存。

传承坚守保根基,

留得青山绿成荫。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梅国强:

邓翁驾鹤雪潇潇,

万里长空落皎绡。

生死中医诚祖舜,

去留肝胆报仙尧。

春蚕吐尽丝犹在,

蜡炬传承志未消。

想是天公邀雅客,

拳拳后学得兼祧。

“军中大弟子”靳世英:

我是邓老年龄最大的学生,今年93岁,跟随邓老学医已60年。邓老要我与他共建百岁工程,超百工程,以毕生的经历为振兴中医而奋斗。他的誓言是:“我以我血荐岐黄。”

邓老非常重视岭南草药。他说岭南气候温热、潮湿、多雨,植物生长繁茂,草药资源丰富,随处可采,用于治病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他叮嘱我要认真地搜集、筛选,把岭南草药经验整理出来,配好药图,写成一本传世的草药著作。

我已用两年时间写好135味草药,还准备两年时间再写百余味。我一定要认真完成吾师遗愿,以慰邓老在天之灵。

患者韩杏枝:

1978年春,我刚迈进大学校门,重症肌无力症无情地向我袭来,来势汹汹。服食西药,立竿见影,但治标不治本。正当我绝望之际,在报纸上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升并命名一批名中医为教授的新闻,其中一位正是对治疗重症肌无力有特长的邓铁涛教授,我喜出望外。但回心一想,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邓教授能为我治病吗?

我怀着一丝希望写了封信,请同学转给邓教授。出乎意料,他很快答应,并约我星期天到他家中为我诊治。邓教授平易近人,为我诊脉开方完全没有名医的架子。凭邓教授一家的支持和精心治疗,我圆满完成了4年本科学业。之后我怀孕但习惯性流产,卧床在家,写信向邓教授求助,他每次都回信并寄来处方。

重症肌无力这种病时有反复,邓教授用医术护佑了我一生。他是我的恩医,我一生难忘。

■记者手记

一代宗师,弦歌不绝

邓老离世后,接到采访任务的我第一时间赶到广州。采访时,从80多岁的弟子到相处1年半的护工,提及邓老,大家都说他“温柔和顺”,但无论何时只要提到中医的事儿,“眼睛一下就亮了”。邓老弥留之际,已无法开口说话,躺在病床上,用笔写下:“要把中医传承好。”他面对死亡无比坦然,用笔写下:“不要做得不偿失的事。”意图告诉病床前的医生不要过多治疗。

当看到93岁的学生,一笔一画手写下与恩师邓老的点点滴滴;看到他的学生,把邓老曾经的药方整整齐齐收在重要文件袋里;当看到数位专家,把邓老的照片和题字裱好挂起;邓老生前的弟子、学生、同事写就的一篇篇怀念邓老的文章……我无数次热泪盈眶。

无缘与邓老相见,却感到所有人对邓老的感激、敬佩和深深地怀念,以及邓老对中医事业的那份真挚感情。

邓老的一生如此厚重,可诉说之事太多。纸短言长,难以尽数。只愿后辈中医人能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运用好,以慰邓老在天之灵。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中医 邓铁涛 中医药大学 铁杆中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