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制度创新实现人才“软着陆”

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心目中的“青岛国际院士港”

2019年04月03日 10:53 | 作者:照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结下了不解之缘。何满潮清楚地记得,在那次会议上,青岛市李沧区区委书记对他的科研项目高度重视,随后还跟着他跑到北京,参观实验室及各种项目,迫切希望他的团队能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经过多次协商,何满潮成为了较早入驻“院士港”的院士。

一晃3年过去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何满潮带来了一份《关于把“青岛国际院士港”建成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联名提案。作为第一提案人,他一心想把中国的这个“凤巢”筑得更好。

三年“引凤”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福祉。2016年6月,青岛李沧区抓住全国“科技三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30”重要讲话的契机,启动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面向全球招引知名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以院士为主体的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

3年来,在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强力推动下,院士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并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迅速形成百名院士集聚效应。

一个小小的“院士港”,究竟是有什么“魔力”,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何满潮向记者讲述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几件“独门秘籍”。

事业引才,环境宽松。“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何满潮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国外以前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正在日益收紧,而我国正在以日益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去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国内和青岛市的良好政策和科技转化的强有力金融支撑条件,强烈地吸引了国内外院士等高水平人才。而且在“院士港”,区政府提出了“保姆式”的服务,即为在港内的科研人员提供综合的政策支持和全套的配套服务,从信息化会议室到衣食住行保障一应俱全,让院士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

“把科学家都聚集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在国际科研的视野中,围绕科学技术攻关的圆心,在国际层面内画好‘最大同心圆’嘛!”何满潮笑着说。

企业化运营,注入创新活力。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民营股份制的院士港更像一个企业。在企业化的运营和管理下,院士港更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由于没有其他条条框框的限制,在“院士港”中,更加自由和更具创造力的科研方式正在蔓延开来,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研究在院士港成为了主流。而且由于个人参股,许多外国院士可以方便地携带科研成果进入国际院士港研究,在避免国际摩擦的基础上,有效地汇集了全球大量的创新资源。“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宝级”科学家马伟明、诺贝尔奖得主丹尼·舍特曼、国际云计算协会主席容淳铭等科学巨匠纷纷入驻。何满潮说,“国际院士港的这种人才引进措施,是一种制度创新,更是一种人才‘软着陆’。”

一朝“成行”

“很多科学家在研发出科学成果后,其成果何时落地或是转化为生产力,是无从知晓的。但是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形成了一条‘科研流水线’,只要具有生产价值的产品涌现,就马上投入生产,真正打通‘科技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何满潮认为,虽然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日俱增,但传统的科研模式将科学家与其科研心血割裂开来,只能享受到很小一部分其科研成果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投产的过程也较为缓慢。

何满潮介绍说,“青岛国际院士港”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转化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的运作模式下,实现了“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极大地激发了院士们的科研热情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拉起了一条千亿级的产业链。院士港提供的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也吸引了很多院士。每个院士项目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负责院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等工作,全力推动项目产业化。所有这些,使得不少院士对入驻“院士港”倍感期待。在“院士港”中,科学家不再只是身处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而是能到生产线上实地检验成果;企业家遇到技术难题也不再求索无门,生产线旁就云集了一众“最强大脑”来排疑解惑。通过“院士港”牵线搭桥,两者将实现无缝对接、精诚合作。

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中,许多外国院士都被港内的高精尖项目深深吸引,直呼“震撼”。“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山东青岛,我对青岛的沿海建筑非常感兴趣,我更希望留下来,为科技发展做贡献。”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塔尔韦·卢克表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发展前景良好,他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极具价值的项目。未来,他希望在入驻院士港以后,组建新的团队,尽早开展研发工作。

开启“新旅”

“青岛国际院士港”位于青岛中心城区,紧邻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背依崂山余脉,交通便捷、环境秀美;周边密集分布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军潜艇学院、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院所,为入驻院士及团队提供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科研和生活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青岛国际院士港”致力于打造以院士为引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造创新之城。其发展目标定位于: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全球招纳知名院士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汇聚十名科学巨匠、百名签约院士、千名咨询院士、万名院士网络,构筑世界院士联盟。

基于此,“青岛国际院士港”牢牢把握四项立港原则:一是国际性,突出全球视野,以全职引进方式为主,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院士;二是顶尖性,以引进全球各领域研发产业领先的院士为主,特别要大力引进巨匠级、大师级全球知名院士;三是中坚性,引进院士要保证年富力强,有充沛精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四是市场性,院士科研项目须有广阔市场前景,通过“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同时按市场方式组建企业)、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培育形成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遴选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对接和融入经略海洋等重大国家战略,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包括大型综合试验船研发、地下中子能电站研发和新一代体外诊断技术等。

启用和开建了一批载体。启用了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10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加速器。同时,开工建设了102万平方米的院士研究院和86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这两个板块将于2019年底竣工并逐步启用。

在谈及“青岛国际院士港”的未来时,何满潮充满了信心:“将来,‘院士港’对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开创了一个人才吸纳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更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以后的科研模式打开了一条新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出现,弥补了我国引进国际‘高精尖缺’人才的缺口,也将成为我国高科技战略发展的重要支点。放眼全球,国际院士港也必将是世界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极。”作为我国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的何满潮,也正在国际院士港进行首批筛选地下中子能电站、立体能源云技术及应用、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工业扩展性装备项目等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些项目也将在今年投产。

“我们还在国际院士港成立了一个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力争在5年内将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工程中心。能源问题是国家的命脉,要将眼光放到三四十年后。如果我们的新能源项目能获得突破,那么我国的能源结构将会获得极大地改善。”何满潮说。

旭日初升,其道大光,对于国际院士港的发展,何满潮建议:支持组建以民营为主体、股份制为架构的“国际院士港研究院”;支持在院士港试点创立以市场化为导向、兼具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性质特点的“院士技术创造创新银行”;支持打造“国际院士论坛”等。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人才高地建设推进创新高地建设,国际院士港这个‘梧桐树’,定会引来更多属于我们中国的‘金凤凰’。”何满潮表示。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何满潮 青岛国际院士港 创新 国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