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基层扶贫干部有“五盼”

2019年04月15日 10:06 | 作者:翁建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15日电  近期,通过深入乡村一线调研,和基层扶贫干部面对面交谈、沟通,发现在当前脱贫攻坚冲刺的关键时刻,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精神状态很好,工作信心很足。在深入交流中,也说出了他们一些心声和困惑。概括起来,当前基层扶贫干部有以下一些所思所盼:

一、 盼基层减负“能到位”。交流沟通中,多数乡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反映,近年来,扶贫工作中的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不仅迎接检查任务繁重,众多的填表自查、严格的微信签到也成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凡检查必看台账,事事“留痕”,以至于“台账如山,经常加班”,“白+黑”、“五+二”几乎成为常态,过多形式上的管理让很多基层扶贫干部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切实解决好这一基层痛点,为干部减负,是基层扶贫干部的普遍心声。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已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这些规定引发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许多基层扶贫干部对中央的减负举措充满期待,希望能真正落实到位,把更多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

二、 盼考评问责“讲尺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严格的考评问责本无可厚非。但基层干部反映,扶贫工作中问责太过严苛,让许多干部“如履薄冰”,以致于产生了“不洗碗就不会打碗”的负面效应;有的为了回避“追责问责”,把任务分解下压,“层层推责甩锅”。多位基层干部坦言,问责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问责要注重“权责对等”,问责的范围、对象、手段应当精准,真正对该问责的对象严肃问责;二是不能为了问责而问责,问责不能过多过滥;三是在问责前要对失责原因认真分析,分清主客观原因,问责后不能一问了之,应及时与问责对象谈心谈话,解除其思想包袱;四是要真正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愿干事、干实事、多干事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三、 盼政策口径“要统一”。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主管部门在基层指导扶贫工作时,要求和口径不一致,这个部门叫这样做、那个部门叫那样干,基层干部感到不好操作,无所适从。有的政策出台不稳定、前后变数大;有的基础信息不对称,不能共享。特别是在建立档案上,跟风学习、盲目效仿,以至于扶贫手册等档案资料不断整改、翻新,推倒重来。为此,基层扶贫干部希望指导口径要一致、出台政策要稳定、档案标准要统一、信息要衔接共享,便于基层操作落实。

四、 盼干部培训“接地气”。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扶贫干部进取心很强,特别是乡村干部要求“提升能力”的愿望也很强烈,加强学习、开展培训要成为常态,更要进一步创新方式。许多基层干部希望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更加灵活一些,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要多组织一些走进田间地头、贴近基层实际、“接地气”实战管用的培训。建议县乡每年在组织村支书、村干部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的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定期组织基层扶贫干部开展跨区拉练、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干部能力水平、提升扶贫工作成效。

五、 盼正面典型“多宣传”。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在扶贫攻坚战场上,涌现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敬业奉献、可歌可泣的优秀干部和感人事迹。要加大优秀扶贫干部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加大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干部的力度,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同时,要加大贫困户脱贫典型的宣传力度,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奋斗脱贫的鲜明导向,营造“学榜样精神、强脱贫斗志”的良好氛围,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湖北十堰竹溪县政协委员、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扶贫 基层干部 干部培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