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暖”环境

2019年04月15日 16:15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同时,相对滞后的营商环境却与之不相匹配,甚至一度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掣肘。正因如此,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看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政府就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马珺表示,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优化市场准入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企业办理市场准入时,跑的部门和次数明显减少,但提交的材料反倒明显增多,要求的项目名目也明显增多,特别是针对同一问题不同部门的解释和要求也有很大的偏差。

针对上述情况,马珺认为首先就是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部门要有自我革命的意识,要主动削权让利服务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让企业的市场准入‘备案制’成为常态。同时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即凡是市场能自行调节的,就放给市场;凡是社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就放给社会;凡是基层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就放给基层。”

同时,马珺还强调,政府不应只关注减少了多少审批项目、下放了多少审批权限,却忽略了修改和新增项目的落实;忽略了新政策如何与“旧账”相衔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中,相关部门尤其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应摒弃政绩冲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调研中马珺还发现,有些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实施监管过程中,会出现“倒置现象”,即为了提高工作谨慎度,降低风险度,有些政府部门不自觉地加强了工作细致度,在严格监管过程中为企业立规矩,要求企业提供、补充、完善大量市场准入时并不需要的各类资料,导致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重新审批或备案相关批示和证明等资料。

对此,马珺建议可以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规范用权、自我限权,专心致志地做好企业‘围墙’以外的工作,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尤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砍掉不必要的检查和借检查之名对企业形成的干扰。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严格处罚;同时可以通过座谈会、政策推介会、政策交流会等方式,拓宽政企交流渠道,让企业及时了解政府的思路和政策,也让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能够快速了解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

“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离不开对人积极性的调动。但在调研中,马珺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仍存在对优化营商环境漠不关心,主动服务意识较差,存在庸政、懒政、怠政等现象。对此,马珺认为,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努力增强政策意识、责任意识、时效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新经济进入了高速运行的快车道。马珺对新经济的成长也尤为关心。马珺认为,从“放管服”改革的角度看,对新经济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削足适履”,应保持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对那些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有利于增加人民福祉的新经济,要帮助他们成长壮大,并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马珺强调说。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在马珺看来,这是为新一轮的“放管服”改革吹响了启程的号角。在她看来,把“放管服”改革做实做细,就是抓住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牛鼻子”。“通过‘放’激活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抛弃对市场准入限制的顾虑;通过‘管’可以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主体规范而有活力的发展;通过‘服’转变政府的市场定位,让新经济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涌现。”马珺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马珺 放管服 民营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