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食学》:食学体系的开山之作 人类食识的首次整合

2019年04月17日 16:29 | 作者:游苏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年2月28日上午,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先生的新著《食学》首发式在日本东京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世界顶级烹饪艺术家出席了隆重的首发式。作为刘先生的挚友,自己有幸获赠新书,拜读后感触良多,令人脑洞大开。本书为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的重点课题项目,是作者耗时5年精雕细琢的一部有关食学体系的开山之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够涵盖人类的全部食事认知。作者指出:食学是有关食物生产、利用及秩序的学科,是从食物的角度对农学的扩充并更名,是关照 76 亿人食物利益的学科。食学,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洞悉人与食物、人类与食物母体系统、食事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客观现实,并探究其中的运行规律,进而解决人类各种的食事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使种群得以兴旺并延续。作者提出的“食界三角”“食学三角”“食学 3-32体系”,首次把人类海量、碎片化的食事认知结合在一起,通过条分缕析地分类和梳理,构建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全书逻辑严谨清晰,论述深入浅出,新思维、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俯拾皆是并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是食业(农业、食品业、餐饮业、养生业、 医疗业等) 工作者的学习参考书,更应该作为普罗大众养生保健的生活指南。

微信图片_20190417161516

食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作者指出,食学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人的健康密不可分。通俗地讲,食学学科的创建是从食物角度对农学的扩充,其主要任务有三:助力食者健康长寿,推动建立4.0社会秩序,着眼于人类种群延续。食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确定了“食物生产、食物利用、食为秩序”三合一的整体构架。其次是进行了“厘清已有学科、完善原有学科、确立传统知识体系的学科位置、填补空白”4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3-32的整体体系。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厘清了6门已有学科,把“农学”厘清为食物种植学、食物养殖学、食物培养学3大食物驯化学科,其中食物培养学为新命名;把“食品科学”厘清为食物碎解学、食物烹饪学、食物发酵学3大食物加工学科,其中食物碎解学为新命名。完善了7门原有学科:把“营养学”充实并更名为食物元素学;把采摘、捕捞、狩猎、采集四大获取天然食物的方法归纳为食物采捕学;重新命名并确定了食物贮藏学、食物运输学、食物包装学、食为设备学、食者体构学。确立了3门传统学科:为弘扬古老东方对食物认知与利用的成果,确立了食物性格学、食者体征学、食物调疗学,从而确定了它们与现代食物认知学科平等的地位。填补了11门空白:其中本学学科2门,创建了进食学、食物审美学;交叉学科9门,创建了食物母体学、合成食物学、食为经济学、食为法律学、食为行政学、食为教育学、食为习俗学、食为文献学、食为历史学。作者不仅搭建出食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且以详实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食学相关的百科知识,正如联合国负责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前副秘书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持制定人吴红波在阅读本书后所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17项主要目标里,有12项与食物高度相关,分属于刘广伟先生提出的食学体系中食物生产、食物利用和食为秩序3部分,这简直是机缘,更是必然。可以说,食学体系是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基本概念的推陈出新

作者坦言:食学既研究人体与食物之间汲取营养和能量转换的微观过程,又研究人类食行为与地球生态之间和谐相处的宏观过程。但食学并非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而是关系到世界上每一个人健康与长寿的科学,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幸福生活的科学。作者认为,食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护人与地球的健康,但目前“四大食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二大食灾”威胁着地球的健康。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整体性,把农学扩充,将生产、利用、秩序放到一个箩筐里;第二个特点,就是包括了全人类的知识体系,涵盖对人体体征、食物性格的认知及食疗3个方面,即东西方的整体性和产用序的整体性。在食学体系中,作者独创了进食学和食物审美学这两门崭新的学科。尤其是进食学,填补了当下的空白。作者提出的“食学进食坐标”“食学健康罗盘”“食学健康表盘”等,旨在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厘清食者、食物、食法、食废及食后征之间的动态关系,为人类找到有助于健康长寿的科学进食方法。进食学汇集了人类数千年的进食经验和智慧,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在食学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急需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将智慧提炼成科学。食物审美学的创建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及听觉的5觉审美,其二是强调食物的审美具有双源性,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统一。本书的另外一个创新点是作者将健康从两段论变成三段论,分为健康,亚衡,疾病。亚衡概念的提出与确立,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抓手,从而彻底摆脱对医药的过度依赖。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康需要保养,亚衡需要调理,疾病需要治疗,而调理最大的潜力就是利用食物的性格去治疗疾病。作者指出,对食物性格与健康的关系,中华民族利用的最好,但是普及尚且不够。如果全人类都能对其合理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能大大地节省医疗费用,从而为政府显著减轻社保负担。食学的发展将会促使人类潜在的寿命基因充分展现,呵护地球生态多样性和原生性的可持续,更好地造福人类。

食学问题的高度概括

作为一位富有家国情怀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食工作者,作者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十大食学问题,它们分别是:(1)世界“食物稀缺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2)“合成物”进入人类食物链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带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严加防范。(3)食物工业化生产的“伪高效”,正在威胁食物质量安全。(4)“食病”群体增加至30亿,危及全球40%的人类健康。(5)“食在医前”和“食疗”对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价值长期被忽视,导致患者多吃药和医疗费用倍增。(6) “食学表盘指南”突破“金字塔指南”的2维认知,展示更全面的12维理念。(7)当今人类“食问题”此起彼伏、管控乏力,充分说明“农政”不如“食政”。(8)人类“五大饮食陋俗”根深蒂固,“七种食物浪费”亟需立法控制。(9)“食权”是人权的基础,当今世界亟需构建关照76亿人的“食为秩序”。(10)人类“食共识”需要和衷共济的“共力”推进,以迎接“食业文明”新时代。针对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问题,作者坦言,立足本业能更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胸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得到全世界的支持,更需要有力的“中国方案”来支撑。作者认为,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方案”不是治理中国的方案,也不是“中国经验”。而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全球方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千年大计,是维持世界繁荣的万年之策。而食学研究的主旨,就是主张构建“世界食物共同体”,为解决当今人类食事问题提供全球共享的“公共产品”,因此无疑是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中国方案”之一。

倾心科普的惠民之策

作者谦逊地称自己为:一介草民,人微言轻。然而,作为一位农民的孩子,一位自学成才且技艺精湛的知名大厨,一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对食学有深入研究的儒雅之士,如何让自己的学识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是他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尽管刘广伟先生已年逾花甲,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旧在食学研究和科普的道路上乐此不疲,本书不仅有完整的食学体系介绍,而且还介绍了许多惠民利民的食学科普知识。他指出:食事是人类文明之源,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不可低估,它不仅成就了人类文明的过去,而且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智源于食,寻找食物的方法与过程,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美源于食,果实的甜美、熟食的醇香成为人类最早获得的美感;礼源于食,对食物的谦让,是人类礼仪的滥觞;权源于食,谁控制了食物,就获得了尊重与服从;序源于食,获取食物是人类基本冲突的缘由,也是维持秩序的根本;嗣源于食,人类种群的延续依赖食物的可持续供给。人类对食事的知识,简称食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文明进化的重要力量。但今日人类的食识却远不如人意,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误区化及盲区化特征,这不仅影响我们对人类食事的整体认识,而且制约了人们把握和解决食事问题的能力。因此他总结出人类食事的共识是: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求寿,食皆求嗣。他通过创建“食学表盘指南”,突破“金字塔指南”的2维认知,为大众展示出更全面的12维理念。作者创立了“AWE”礼仪,通过正视人类食物未来的稀缺性,号召全世界每个人在进餐前例行这一礼仪,以此尊敬并珍惜食物。他建议在进餐过程中不要狼吞虎咽,而要细嚼慢咽地“瞻前顾后”。他坦言:美食家必须比普通人长寿,否则就是吃货。为了提醒普罗大众进一步重视食学知识,作者在书中包含深情地呼吁:食学改变你我,食学改变世界!食学必将有助于你健康长寿,可以使我们的种群延续,对每一位热爱生命的读者,请毫不犹豫地去拥抱它吧!

(作者游苏宁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食物 人类 食学 体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