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我们未来更可期 ——探访“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的前世今生

2019年04月19日 18:12 | 作者: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未来更可期
——探访“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高峰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有一条沿着东北亚丝绸之路安图段修筑的旅游公路——明月镇至长白山旅游公路。这条公路穿过的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红旗村如何得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安图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安学斌给出的诠释是:“红旗村是中国朝鲜族第一个通过民俗旅游发展走上富裕道路的村庄,是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的旗帜。”

走近红旗村,湛蓝的天空下,“红旗朝鲜族民俗村”与“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两块招牌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一幢幢白墙青瓦房、一座座农家小院,浓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红旗村86户、326名村民,大部分是朝鲜族。

朝鲜族大姐李明淑家里整洁温馨,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家用电器全,村子里能上网,不再羡慕城里孩子了。”大女儿池美花开心地说。

坐落在松花江支流——古洞河边的红旗村,民国初年始有人居,渐成聚落,称“大甸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红旗村划归安图县万宝区,1958年定名“红旗大队”,1983年改为红旗村。

“从昔日的穷乡僻壤到全国文明村镇,如今的红旗村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但曾经也是风风雨雨,历经磨难……”80岁的朝鲜族老人朴明淳,1954年来此定居,“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人烟稀少,没有一点村落的样子。”

1981年,当地推动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土地承包到户,朴明淳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我承包了八亩地,承包后大家干劲大增,产量从亩产1200斤提高到1500斤,一年下来就有2000多元的盈余。”

1988年,红旗村从古洞河边搬迁至现址,金镇国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金镇国77岁、朝鲜族,居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1982起当了10年安图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

1987年8月,安图县万宝镇遭遇水灾,损失惨重。不得以,村子搬到了1000米外地势较高的明长公路两侧。

“规划、设计、协调资金、物料,通过多方努力,1988年,红旗村首批20户村民搬迁至此。随后,每年20户,历时5年全部搬完。”回忆起当年的大搬迁,仍然历历在目。“当时的规划设计完全是按照民俗村的标准来考量的,不仅建有地下排水设施,家家户户都建设了室内卫生间,村子里还安装了路灯。

新居屋顶整齐排布着簇新的瓦片,造型沿用了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风格: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明长公路是去往长白山的唯一线路,而红旗村是必经之地。一些聪明的红旗村人看准了商机,相继经营起了朝鲜族风味餐馆和民宿。

“我刚到这里来的时候,红旗村有些名气,但还大多限于村民个体作战。”孟凡斌,红旗村2004年改造的参与者,并从2005年开始担任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孟凡斌意识到红旗村搞民俗旅游底子很好,但影响力明显不足。于是,他把加大对外宣传作为村委会工作“重头戏”。

2005年,孟凡斌和村长、会计三人,背着满满一兜子红旗村的宣传单,走了大半年,足迹遍布东北三省。

就这样,红旗村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开始大规模发展旅游。

2010年“7·28”特大洪灾后,万宝镇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重建,并抓住机遇,按照“经典、精细、精彩、精品”规划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朝鲜族民俗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

红旗村新颜焕然。

2016年,万宝镇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投入资金1150万元,发展了包括民俗旅游、稻田湿地公园、采摘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带动红旗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目前,红旗民俗村形成了“一条龙”的朝鲜族民俗特色旅游服务体系———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体验设施设备缤彩纷呈;大型雕塑群、历史博物馆、百年老屋、稻香园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红旗村年接待过往游客超40万人次,住宿超2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

正在深化的宁波奉化与延边安图东西部扶贫协作是红旗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又一次飞跃。此项目将实现全国300多家旅行社与万宝镇签约。

站在村头的感恩亭前,万宝镇镇长闫久龙深情地说,村民们把这个亭子称作“感恩亭”,是从心底里感恩党中央、感恩各民族兄弟、感恩众多的帮扶单位,我们红旗村未来更可期。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