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明德,明明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访谈

2019年04月22日 11:21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22日电(记者 张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撰写编纂了诸多解读古籍的学术专著,如《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荀子注说》等。如何让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古籍文献真正“活”起来?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更好地“用明德引领风尚”?围绕这些话题,本期栏目邀请杨朝明委员进行专访。

在古籍中“温暖引领”

记者:您深耕古代文献领域多年,创作多部学术专著,其中不乏对《论语》《荀子》等古籍的解说、注说,受到读者喜欢,也让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弘扬与传播。首先请您从这一角度,来谈谈您的研究思路?

杨朝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都在古籍中有一些明确记载。图书分类则蕴含着价值引领,比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图书分为7类,把“六艺”放在前面;清代《四库全书》分为4类,以“经、史、子、集”排列,将“经”放在最前。读书无非两个目的,增长知识与陶冶情操。读书,就要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年轻人,就要首先阅读“六艺”“经部”这样的书,在这些书籍中,获取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引领。

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对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力量需要方向。”只有明白了信仰什么,才能知道怎样做。

记者:“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一个重大命题。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您有怎样的思考?

杨朝明: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首先在于要读懂古籍里的文字。在古籍的字里行间,有鲜活的生命、有温暖的引领,如果读懂了,就会获得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指引与理论的提升。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孔庙的石碑会说话》,我在文中写道,孔庙何以会集中如此众多的历史建筑?孔庙何以会这样越建越大?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此时,出现在你左右的众多石碑,都仿佛争先恐后地告诉你答案。孔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家园,是认知文化中国的教科书。孔庙碑刻就像一本本耐读的书,每一幢石碑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不走近它们,它们悄无声息;你与它们对话,它们就会生动活泼地给你传达来自前代的信息,述说关于孔子与中国的历史过往。

不管是“读史使人明智”,还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承载着知识文化的典籍,是中华智慧的结晶,指引了前行的道路,引导了人生的方向。古籍里的文字其实就是这样的功能,在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走过的路,聆听前人的思考和思想,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澈。

在“明德”中继承发扬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明德”。追根溯源,请您从古典文学或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谈“明德”一词的产生发展演变?

杨朝明:“德”字在《尚书》中就出现了,“明德”出现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好的德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之德。只有将好的德性发扬光大,社会才能走向至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明明德”。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其实就是要求发扬光大“明德”的力量与作用,使社会有道有德,每个人都可以“循理而动”“遵道而行”。

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主干的,儒学本身讲求“修齐治平”,就是要培养大人君子,培养有明德之人,使这些人成为社会的榜样与引领者。孔子儒家讲“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社会的管理者其实就是为政者。只有明是非、明明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为政者。这样的为政者越多,社会才会越好。

记者:“为时代明德”“用明德引领风尚”,谈到了“明德”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您对此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怎样做?

杨朝明: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两次提到“明德”,特别是提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实际是在呼唤新时代的新道德。

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与传统道德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奏响时代的强音。特别是在今天国内外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众志成城,需要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形成合力,这种合力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讲清楚。我们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这就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有自己坚实文化立足点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优秀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明是非、知荣辱、有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在学术中能“登”能“落”

记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如何在中国孔子研究院等平台上,为群众“解疑释惑、阐明道理”?

杨朝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科都应该在自身领域“登峰”“落地”。对于传统文化研究者而言,所谓“登峰”就是正本清源地去理解中华传统,把握民族文化特质与精髓,讲清楚它是怎样让中华民族更和睦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只有讲清楚它内在的精神,才能廓清迷雾,扎实“落地”,让人们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这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做研究者,又做实践者。

我所供职的中国孔子研究院,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孔子儒学研讨,结合时代精神,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山东是儒学的故乡,很多人认为一些传统文化与观念影响着山东的经济发展,鉴于这些对儒家文化存在的不当认识,我们进行了纠正。比如人们认为儒学讲究官本位,其实儒学讲求的是“官本分”,要求为政、为官者德位相配,既然责任大,必须要求高;因为受尊敬,所以更高尚,要以自身的正引领社会的正,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好各项事业。中国孔子研究院从学术层面讲清楚儒学的这种特点,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我们就力争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学术的高端去做一系列工作,比如召开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中华传统道德、礼乐文明、乡贤文化、新出文献与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会议、会讲、讲座,撰写、编纂、出版相关学术专著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儒学精神,让人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文化养分,以有助于增加我们前行的定力,这样才能不迷失,才能更有信心。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明德 孔子 传统文化 政协委员 杨朝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