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报道 ​

通一河水,活一座城

2019年04月23日 09:46 | 作者:李冰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23日电(记者 李冰洁)“这船可真长。”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调研组在山东济宁市调研途中,委员们看到运河中行驶着一艘货船。

这艘船有多大呢?它足有几十米长,像火车车厢一样,拖着9截船舱,缓缓行驶在航道上。

像这样大的货船,在山东不算多见,在运河里显得比较引人注目。但是在江苏,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货船屡见不鲜,不仅如此,那里船运的工作还十分繁忙。

4月12日至15日,委员们在江苏调研时发现,运河上行船如织,大多是往来运送煤炭、砂石等工业材料的货船。据介绍,大运河在江苏全境依然通航,而且由于成本较低,许多货物的运输还是靠货船。

如此,水通了,城便活了。

一路走来不难看出,多个省市通水通航之处,古城镇保存相对完好。比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西津渡———一条历尽千年沧桑的古街。古街不长,却因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而成为我国水上交通、漕运的枢纽。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代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西津渡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迥异,别有韵味。

离开西津渡时,适逢傍晚。顺着夕阳照射的方向望去,近处是被爬墙虎覆盖的民国时期建筑,稍远一些是当代建筑,最远处则是现代风格的高层住宅。不同时期的建筑古今相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活”,是西津渡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与这里摩肩接踵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大运河已经断航地区的寂静。

山东临清“因水而起,因运河而兴”,尤其是明永乐年间重新开凿和疏通大运河会通河段后,运河在临清穿城而过,物畅其流,使临清得以空前发展、崛起。大运河通航时期的临清,车船辐辏、商贾云集,可以算得上是一线城市。

现在,临清仅存的,是一些古代建筑的遗迹,有些甚至仅剩建筑地基,其样貌只能从影像资料中得知。

临清的寂静不是个例,同样,西津渡的繁华也不是独一份。城市因河而兴又因河而衰,是历史的必然走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延续传统格局,维护历史传统风貌”。那么在今天,如何保护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值得委员和专家们思考的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化是主线、是灵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基础、是前提。要明确保护和建设重点,把统一的规划变成具体的项目,在大运河沿线打造一批精品河段和运河小镇,保护好历史古镇和街区,用一个个亮点串联成一条流动的文化带。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大运河 建筑 临清 江苏 政协 调研 刘奇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