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一生做“一事”实现承诺去

——缅怀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夏穗生教授

2019年04月24日 08:50 | 作者:王天奡 童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捐献角膜,并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100万元,用于医学研究。”这是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的遗愿。

早在2013年3月26日(武汉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夏穗生教授就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2019年4月16日,95岁的夏穗生教授因病辞世,家属帮他实现了承诺。

“要挺起中国医学的脊梁”

目前,我国已实现包括心、肺、肝、肾、胰腺、小肠在内的胸、腹腔脏器移植。每年,有几千人签署器官捐献协议,有超两万人因为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还有更多的人因为这一技术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这些人,既包括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也有古稀之年的老者;他们的移植手术,既有单独的肾脏移植也有多器官联合移植。

那些生命之花再次绽放的美丽故事,让人们为那些重获新生的梦想而感动,也憧憬着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然而,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是如何萌发的?在开展动物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实验走向临床,成为21世纪的“医学之巅”的呢?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夏穗生。

“夏老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是中国器官移植界的一面旗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培养了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是他用130条狗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教授这样评价夏穗生。

打开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并不容易。1963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7天。消息传出,步入不惑之年的夏穗生立即查询英文和德文的相关资料。然而翻阅所有相关论文、报道后,夏穗生的心凉了半截——手术方对核心技术只字未提。

突破技术难关,只能靠自己。夏穗生翻阅资料、建立实验室,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撑,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这项工作一直在胶着中进行。但临床上重症肝病病人的求生希望,又让夏穗生意识到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因为对于肝脏疾病终末期患者而言,肝移植是唯一的希望。同时,我国医学要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开展器官移植既是祖国的召唤,也是患者的嘱托。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从同济医院起步

重重困难之下,夏穗生决定开展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于1973年9月5日进行。

供肝组取肝、受体组切肝并实施肝移植,一个看起来原理非常简单的手术,却潜藏着重重危机。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异的规避……一系列问题都是未知。

结果,第一次实验失败了,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还是失败。

“可能很多人很难想象,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夏老当时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这个靠一盏煤油汽灯点火、不停往打气口打气才能升温的设备,仅术前消毒就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对于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狗,在实验前一天下午要帮它们‘淋浴’,晚餐需要禁食。为了保证狗手术前有好的睡眠,要做到‘一狗一笼’,更不能让同性别的两狗住在一个笼子里。最终,历经4年多时间,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术后,多番改进的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陈知水意味深长地向记者介绍。

核心模式被确定之后,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不久后,夏穗生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1978年,夏穗生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130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并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整个外科学界为之侧目,我国第一次器官移植的浪潮由此掀起。这一成果被评为全国卫生成果甲级奖,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从实验室到人体,器官移植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就此起步。

“至今,同济医院的上千例肝移植和全国几万例原位肝移植都离不开夏穗生开创的狗的肝移植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没有当年夏穗生教授肝移植小组所开展的130例狗原位肝移植的成功经验,就没有今天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辉煌。”同在器官移植研究所工作的刘敦贵教授表示。

甘为“人梯”育桃李

之后,夏穗生在我国的器官移植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

1989年,黑龙江大庆市患者张洋因患血友病千里迢迢来到武汉求医。这是位9岁的小男孩,他最大的梦想是“上学”,可疾病折磨得他只能天天蜷着腿躺在床上,膝关节无法伸展,身体的许多部位一碰就出血。

看着孩子的病情和痛苦,张洋母亲刘丽娟决定为孩子捐献脾脏。夏教授为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但他也清楚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现实。最终,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夏老为患者制订了世界首例母亲供脾移植手术方案。一年之后,张洋妈妈打来电话,儿子不仅上学了还可以在床上翻跟头。这例活体脾移植手术,当时轰动国内外,被公认为“国际上领先的脾移植成功手术”。一年以后,在夏穗生的主持下,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活体供脾全脾移植手术,再创国际先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陈知水和所里的同事都很熟悉。比如,在夏老的主持下,1982年,国内首例胰腺移植获得成功;1987年,与德国协作进行《同种带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颜面部缺损》实验成功,开启国际器官移植合作先例;1995年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2006年改良术式,该项技术至今仍保持着存活时间最长的亚洲纪录……

正当医学界为夏穗生屡创移植纪录而惊叹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器官移植事业“接班人”。

“要让中国器官移植的事业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让年轻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这是夏穗生常说的话。他对学生们的学术要求,是国内暂无人研究的课题和国际最先进的课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起中国医学的脊梁。”刘乐欣、姜洪池等一大批国内器官移植中坚出自夏穗生门下。

2011年,夏穗生凝聚自己毕生科研和临床经验,主编《中华器官移植医学》专著出版。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书序中评价:“夏穗生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他从医70年的奋斗史也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奠基者,他鞠躬尽瘁,参与、推动和见证了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至今的全过程。”

如今,器官移植的“中国模式”已成世界医学楷模,但器官短缺依然是一个难题。为呼吁大众捐献器官,2013年,夏穗生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现在,他已经兑现了他的承诺。而他在生前还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获得新生,我国可以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器官移植 夏穗生 移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