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一家人一家亲

全国政协“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19年04月29日 10:22 | 作者:刘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29日电 (记者 刘彤)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盛世景象,离不开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注入动力。这个过程,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在发展中也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强调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为开展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政协举行第二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正是“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承办此次会议的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长期关注城市民族工作,已连续三届组织开展深入调研。为开好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民宗委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3月25日至4月3日,组织调研组赴湖北、广东进行专题调研,深入社区、企业、学校,访谈基层干部、群众、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4月23日,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讨论群组,邀请相关委员就此议题广泛发表建议,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召开预热……带着线上线下充分联动的成果,委员们和全国政协领导、相关部委同志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民族工作中没有旁观者

“比如,现在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在反映诉求时,从以往主要关注饮食习惯、宗教需求、殡葬安排问题,变为更普遍地关注就业、入学、居住等问题。”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宗委副主任罗黎明第一个发言。他谈到了此前的调研中委员们普遍关注到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与以往相比,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呈现出很多新特点。

“各民族群众的现实情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城市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双向包容的程度越来越深,对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罗黎明总结道,这既反映出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也反映出随着国家发展进步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向往更美好生活,更重视自身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也谈到了当前的一些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新愿望有了新的提升,例如,教育方面由‘有学上’向‘上好学’提升,就业方面由‘有工作’向‘好工作’转变,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觉认为,民族工作中没有外人,也没有旁观者,不是“我们”和“你们”,而是“咱们”和“大家”。“凝聚感情是民族工作的首位任务,有了感情和信任,才会有理解,才会觉得少数民族的事是大家的事。要引导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生活,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平台、交往交流平台、联络互助平台共建,着力实现各民族群众的共情共融。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大家的家园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青觉表示。

从这些新特点不难判断,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需要转换理念思维,探索更多新路径。发言中,参加调研的委员对湖北提出的“身在湖北、犹在家乡”,深圳倡导的“来了就是深圳人”等印象深刻,认为这些暖心的提法反映出今天很多城市拥有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理念和精神。一个共识是,新时代的城市民族工作,不再只是单纯面向少数民族同胞的具体工作,而是包括汉族同胞在内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整体性工作。

融入,才有更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的活跃期,伴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和挑战。会上,国家民委有关负责同志坦言,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一些城市的管理服务工作也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

改变这种不适应,才是真正的“交融”。对此,青觉委员表示,“落户”是停留在一座城市,“融入”才是生活在一座城市,不能只注意到进城少数民族群众所具有的劳务、经商、服务等经济属性,而忽视了他们的观念、情感等社会属性。“融入”的目标不仅是取得一张城市户口,而是享受完全市民待遇,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转变接轨,在心灵上融入,成为真正的市民。

来自新疆的全国政协委员何成钢结合乌鲁木齐的实践经验建议,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深化居住、教育、生产、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嵌入,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城市,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介绍了成都市民族工作的创新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吸收少数民族居民党员组建流动党支部、党小组,发挥基层党建在民族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吸收少数民族居民进入村民、居民议事会,共同商议社区公共事务,引导少数民族居民参与制定社区、小区、院落公约,推动民族社区治理走向规则之治,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民族事务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增强外来定居少数民族同胞的融入意识。”

广州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300多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抵达广州后即泊船靠岸、往来贸易,依照中国法律和当地习俗办事,和谐相处、交流交融。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王文杰说,广东全省25万穆斯林中,本地人口只有5万,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语言、礼仪、习俗各异,教派繁多,省伊斯兰教协会倡导“泊船靠岸、入乡随俗”的理念,帮助外来信教群众以包容的平和心态、和谐的处事方式、积极的工作态度融入本土生活,投身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协会还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己任,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

更稳定就业,更法治的管理

“我来自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直过民族聚居区西双版纳。我的家庭由8个民族组成。”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职业高中的张敏老师的开场白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张敏说,从实践来看,要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远距离劳务输出综合社会成本太大。大城市环卫工人、保安、保洁员等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就业空间很有限,加上居住、医疗、孩子教育等因素,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很难稳定就业、长期立足。应在民族地区城镇做大适合当地特点的‘就业水池’,将长期用工与季节性用工相结合,推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离土不离乡在城镇就业,更灵活、更便捷地融入城市生活。”她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委员的广泛认可。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独龙族群众的回信引起少数民族同胞的热烈反响。会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委员介绍了当地脱贫工作的进展。她说,怒江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住在了一起,在空间上推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就业尤为重要。她建议要把开展技术培训、搭建就业平台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对搬迁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对存在语言障碍的、有劳力无技术的群众免费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要壮大集体经济,加大产业扶贫,建设扶贫车间。要推进劳务输出,鼓励自主创业。要确保搬下来的群众稳得住、有发展。”丁秀花表示。

委员们在发言中还建议,要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会上,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委员们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比如,程红常委关注如何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互通机制来妥善解决流动人口面对的突出困难,贾殿赠委员想了解新时代如何更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梁琰委员提问如何使培训项目更贴近当地企业用工和各族群众创业就业的需要,郭文圣委员关注如何提高各地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部委同志们一一认真作答,坦诚回应,互动过程达到了交流思想、解疑释惑、增进共识的目的。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发稿,有47名委员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主题议政讨论群组上发表了意见建议。

……

一家人,一家亲。委员们表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这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过程,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作为政协委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引导各族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群众 城市 少数民族 政协 罗黎明 多央娜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