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未知死,焉知生?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二

2019年04月30日 08:51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经济向上的大趋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那么,前进路上还有什么绊脚石?怎么避免踩雷?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角度不同,答案也有很多。其中,一个近似哲学终极追问的话题,值得关注——如何看待生死?

2000多年前,孔夫子在回答子路问题时,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论断。

今天,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大问题。只是看待生死的角度有所不同。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此前,无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一些中央文件,对我国经济中的周期性、结构性因素都有阐述。不同的是,这次强调结构性因素的同时,把“体制性的”因素也提到了重要位置。

这可谓针对性十足。体制,多与组织形式有关。对于经济主体企业而言,体制问题体现最充分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生、如何死。

先说生。当前,除了国有科研院所等特定领域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问题尚未完全理顺之外,创业者想创办企业,手续大大简化,营商环境一再优化,可以说,这个问题不再是焦点。

重点是死。该死的死不了,这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僵尸企业”问题依然存在。

当然,治理“僵尸企业”的成绩有目共睹。2018年,仅国资体系就有超过1900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得到有效处置、出清,纳入专项工作范围的企业全部完成了整治工作,比2015年减亏2000多亿元。

但是,隐忧也不能忽视。这里,既包括国资体系依然有不少“僵尸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想退出,正被动等待处理;也有非国资体系企业,创始人、股东想主动退出,但一时半会儿退不出去,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注册公司花一天、注销企业一个月”现象,依然突出。

企业的生死轮回,对创业者、对经济发展来说,其实都应该是常态,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立足点之一,就是要保证创业者既可以选择体面地创立企业,也可高效率地注销企业,从而再次轻装上阵。

更形象一点地说,畅通入口,也要畅通出口。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池塘里的水进得多,出得太慢,整个池塘的水量看起来多了,但自我净化能力会随之下降,慢慢地就会散发异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经济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奔涌向前。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