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把“冷板凳”坐热

2019年05月07日 09:24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耐心投入方有产出。科学家往往坐了几十年冷板凳,才振翅高飞、一鸣惊人。但如果只盯着一鸣惊人,一味拿短期绩效当作考核标准,就会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紧盯“短平快”项目,不敢去碰一些有原创性、能带来重大突破但风险大、周期长的课题。而后者恰恰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所亟须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阿民委员反复强调。

说到“基础研究”,可能会引来一连串疑问:基础研究到底是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说起基础研究,许多科学家都把它比作楼房的地基。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不发展,应用研究也无根基。平常虽然看不到、感受不到地基是啥样,但它是建设高楼的必需基础。“应用研究”则是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了才谈得上成果转化落地。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可以这么说,没有牛顿的“三大定律”,人类就不可能有登陆火星的计划;没有爱因斯坦等先驱所做的“基础研究”,或许就没有20世纪科技的突飞猛进;没有拉里·罗伯茨等“互联网之父”开发的计算机网络,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我们越来越智能、便捷的生活。

现实是,我们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实践仍然有所偏离。如,有的评价标准偏离科学本质,存在“一刀切”“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容易导致跟风做科研,追求发文章的数量和短平快,过度关注数量指标而忽视追求实质性的科学突破。同时,评价结果的过度使用,仍然存在人才“标签化”以及与待遇过度挂钩等问题,不仅背离了激励人才成长的初衷,也导致了功利主义滋生等问题。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无论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沉下心来。

基础研究的力量,不重短期应用,重在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长期看,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创新、文明进步,是原动力;应用研究则应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欲速则不达。只有把基础打得更扎实,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才能变得更强。这需要我们更加尊重科学规律,为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自由、激情,无后顾之忧;为醉心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在人才评价、学科评估、项目评审、成果转化中,充分考虑课题的特点,做到优项目、活考核,把科研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

编辑:秦云

关键词: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冷板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