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头条 头条

“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探寻“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的致富经

2019年05月08日 23:17 | 作者: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

一首《红太阳照边疆》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歌曲反映的正是延边的人和景。

今天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一派绿水青山明媚、民俗风情浓厚、游客络绎不绝的富饶生机,生动诠释着新时代的《红太阳照边疆》。

红旗村村貌一隅 - 复件

红旗村村貌一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透过明亮的窗户,享受着暖暖的阳光,与共和国同龄的朴福顺老人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红旗村“两委”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因户施策、因人定岗。

红旗村全貌.(林宏 摄)jpg - 复件

红旗村全貌 林宏 摄

朴福顺的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儿媳也患病在身。2016年村委会积极与旅游公司联系,将她家纳入到民居参观、民俗住宿的项目中。每年朴福顺老人的民居参观和民俗住宿收入12000元以上。有了钱,儿子和儿媳到城里的大医院看好了病,去年小俩口出国打工,每个月各收入1万元。

“好日子真是说来就来。”靠着红旗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朴福顺“坐在家里就能收钱”。

“习总书记惦记着我们这些贫困的老年人啊,有这样的好政策,我要多活几年,好好享受党和总书记给我们送来的幸福!”朴福顺老人开心地说。

“不脱贫不收队。”李柱成是红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坚定地说,“我们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定人定岗,引导村民通过自身的劳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早日摆脱贫困。”

红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51人,目前已脱贫13户、27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为红旗村的脱贫攻坚开拓了新路。

小村庄掀起“旅游热”

专业农场、外出打工、梅花鹿养殖——红旗村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每年给村民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其中民族风情旅游业是最亮的一张名牌。

稻田湿地公园木栈道 - 复件

稻田湿地公园木栈道

“红旗村有规模的旅游规划建设始于1985年。”万宝镇党委书记潘兆春介绍,当时刻意保留了独特的朝鲜族民族风情、民族建筑风格、民俗传统文化等。加之村子周边有长白山特种药材园、大顶子生态沟、古洞河漂流旅游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红旗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村里的老人金顺子见证了红旗村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的变迁之路。“最开始没有精彩的节目吸引人,过往游客都把这里当成了‘打尖’的歇脚地,很少停留。”

为了吸引游客驻足,红旗村的十几位老人每天表演传统朝鲜族舞蹈,主妇们变着法儿地烹制朝鲜族美食,渐渐地,游客多了起来。

金顺子教年轻人制作辣白菜

时光在变,味道却是永恒的。金顺子15岁时跟着母亲学习制作辣白菜,此后的46年里,辣白菜从一道果腹的日常菜变成红旗村吸引游客的特色招牌美食。旺季时村子平均每天要消耗三百多斤白菜用来制作辣白菜,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三万多元。金顺子说,有游客想要学习辣白菜的制作方法,自己会很开心地讲解,“我很高兴通过美食让更多游客喜欢上朝鲜族文化。”

金顺子在红旗村组织村民一起跳朝鲜族舞蹈

“来村子的游客越来越多,除了跟团坐大巴车来的,自驾游的游客也多了起来。”51岁的陈绍科2011年从老家浙江省温州市来到万宝镇红旗村。“当地政府推出的扶贫优惠政策和村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我看到了光明前景。”

采访陈绍科 - 复件

陈绍科接受采访

2017年,陈绍科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灵芝种植大棚,种植了3.5万棵灵芝,雇了几个村民帮忙打理。游客来到棚里参观、采挖,零距离感受传说中的长白山“仙草”。

灵芝采摘大棚 - 复件

灵芝采摘大棚

“去年,4个大棚售出了2万多棵灵芝,年收入达20万元,”陈绍科说,去年给周边贫困户分红44万元,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带动灵芝大棚周边相关旅游配套服务,给乡亲们也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投入1150万元,建设了民俗旅游、稻田湿地公园、采摘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红旗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也大大提高。”红旗村书记金光天颇自豪地介绍,红旗村年接待过往游客已超40万人次,住宿超2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

红旗村上飘红旗

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把尺子,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90后金美灵漂亮、爱笑。见到她时,小姑娘正认真地在为游客做朝鲜族民俗讲解。她的另一份工作是村里表演队的舞蹈演员。

金美灵(右)讲解朝鲜族民俗文化 - 复件

金美灵(右)讲解朝鲜族民俗文化 

曾在延吉市打工的美灵很享受当下的生活,“离家近,收入也稳定”,“平时每月能挣3000元,旺季的时候可以挣到4000元。”

美灵开心地聊了几句,便急匆匆赶往村里的朝鲜族民俗体验馆,接待来自北京的20人旅游团。这样的旅游团,美灵一天要接待近10个,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个。

游客多了,村里自然热闹起来。从事旅游产业的农户数有60户,家家饭店生意兴隆。民俗表演队有时一天

要演十多场,村民家里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有些大爷大娘靠卖点新鲜绿色的瓜果蔬菜,每年也能赚不少……

村委会主任赵哲范告诉记者:“旅游的兴起拉动了村里的农副产业的发展。乡亲们在房前屋后种植的玉米在青食季节,每穗都能卖到两元,平均每户村民能收入2000元,还村里生产的木耳、鹿茸、蜂蜜等产品的销售。”

“借助‘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县里计划通过文旅结合,提升服务能力,把朝鲜族民俗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安图县文旅局局长杨松峰对安图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凭着不懈的探索和辛勤的劳动,红旗村,这个长白山下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朝鲜族民俗旅游的代表、乡村旅游的一面鲜艳“红旗”。

记者手记

夜不闭户的民俗村

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坐落在山间开阔地,依山傍水。

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蹲点采访报道,所到之处所见所闻,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给长白山下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团 - 复件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团

这个恬静小村庄,虽然已经无可避免地打上了商业社会的烙印,但生活其间的人们依然淳朴好客、能歌善舞、尊老重教、讲究整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依然在这里大行其道,给人印象深刻。

荡秋千、吃美食、看演出、观民居,作为一名游客,既能体验新鲜的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又能看到现代旅游村开放包容的智慧与勇气。

脱鞋进屋,盘腿而坐。炕,是朝鲜族人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在炕上和村民们拉家常、聊变化觉得非常亲切自然。在红旗村的蹲点采访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四力”的综合检验,真正锻炼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数十个春秋,红旗村从搬迁、改造到依托朝鲜族民俗风情发展民俗旅游和扶贫产业项目带动,群众一步步走向富裕、文明,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怀。

祝愿红旗村更美丽,村民的日子更红火。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