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百名院士委员谈创新 百名院士委员谈创新

黄璐琦院士:诺奖光芒照耀青蒿素告诉我们,要出更多原创成果得靠举国体制!

2019年05月14日 08:42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获得诺奖之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这段话,就如同时尚的流行语,已经深入人心。

但诺奖光芒,并非只照亮了青蒿素,它带给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更多的启示。

黄璐琦院士

“2011年,我曾陪同屠呦呦研究员领取拉斯克奖,深入了解了她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整个研究历程。作为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青蒿素的发现,深刻诠释了创新如新陈代谢一样,是生命之所在,也是灵魂之所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坦言。

鲜为人知的是,在屠呦呦研究员和团队一起攻关青蒿素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应用现代方法尝试青蒿素的研究。最终,屠呦呦团队胜出。这,在黄璐琦看来,并不是意外。

“为什么屠呦呦老师能够研制出青蒿素?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屠呦呦老师坚持传承发展的理念,坚持用中医药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来做研究;另一原因,则是屠呦呦老师对中医药创新成果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她认为古书籍可能会给研究带来启发,就去查阅相关医书并积极探索尝试,终获成功。”黄璐琦说。

在黄璐琦看来,青蒿素的诺奖光芒,还生动诠释了中医药的传统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时刻启示和驱动当代的中医药创新研究及发展。

比如,道地药材的概念,就是古人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的智慧结晶。这一概念,不仅强调要关注药材本身,还强调要关注药材种质、生长环境、生产年限、采收时间等因素。而把道地药材与现代遗传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就能够更好地剖析现代中药材“质量该怎么抓,科研该怎么做”。

“以环境胁迫作用为例。近些年,农户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喜欢大肥大水,中药材因此长得更大更饱满,但这样的中药材质量就更好吗?并非如此。我们研究发现,生长在逆境中的中药材往往拥有更好的疗效,这就是中药材生长受环境胁迫作用的规律——环境越是恶劣,越有利于中药材有效成分集聚。而这些科研发现,也将应用于对农户种植中药材的指导,这就让科研拥有了生命力,会更有利于原创成果的产生。”黄璐琦解释。

近些年,中医药领域的原创科技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仅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截至2018年底,该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1项,获得省部或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664项。但黄璐琦仍然有自己的忧心——传承不够,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中医药的创新研究一定要强调传承?主要是因为中医药来源于实践,并一直以患者的临床需求为导向来发展,这就是中医药的牢固根基。”黄璐琦认为,传承不够就会导致研究者对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把握不准,甚至可能偏离方向。他还表示,传承也并非和现代对立,而是能更好地驱动发展。

“正如同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屠呦呦老师受古医书启示,才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工艺,研制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近几年,随着我们对青蒿素的研究深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已经能够成功合成出青蒿素,这使得青蒿素的生产可以不再依赖青蒿植物提取,这正是传统驱动的创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总结,如何与时代同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黄璐琦认为,在传承的基础上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去探索突破,可能更容易产生世界级的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

“推动更多原创成果的产生,还应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这也是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的又一启示。如屠呦呦老师的获奖感言,青蒿素是中医药人集体发掘的成功案例,荣誉也属于全国的同志们。当前,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在健康领域都还面临着诸多重大难题,而国之所忧就是命令,民之所需即是任务。在此背景下,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支持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将有利于破解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黄璐琦最后建议。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青蒿素 创新 黄璐 璐琦 中医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