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高校专利转化率咋提高?

——访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

2019年05月21日 09:31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国家、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出台以及各级政府和高校的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实际成效。下一步,如何把成果转化的导向根植到高校中,把成果转化的服务覆盖到创新全链条中,是当前深度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与关键。”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1558401924(1)

郝际平

在郝际平看来,专利转化是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是当前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面临评价、产权、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等难题。

郝际平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

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发布的《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调查研究》中指出:截至2017年11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当年累计共申请专利375971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总数的11.9%;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81837件,占国内授权专利总数的12.1%;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持有有效专利624001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10%,其中,持有有效发明专利共353016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5.4%。

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

“具体来讲,仅有18.64%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高于30%,专利转化率在10%以下的单位占比最高。”郝际平表示。尽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刺激力度持续加码,但高校离岗创业或离岗兼职人员只是极少数,也并未出现各地政府期待的成果转化迅速增长的现象。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不佳的原因在哪里?

郝际平表示,一是高校面临的评价、产权等问题自身难以解决,如,离岗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岗位晋升等方面工作业绩无法量化;二是技术作价投资方式不利于技术方,严重影响了高校和科研人员从事转化的积极性;三是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不科学,导致国资监管要求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不相适应;四是中介机构机制不健全,急需一支专业化、多功能型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以指导高校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郝际平建议,通过出台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细则、改革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构建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具体来讲,一是将高校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或离岗创业的有关管理办法,量化于对高校的考核和学科评估中;二是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执行情况,按一定比例适当补充高校人员编制;三是界定科研成果权属关系,体现高校科研价值;四是给予地方高校相当的成果转化基金;五是加快梳理现行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规范构成,在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法内,“量身定制”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规范,分门别类地加强各种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其因体制不完善而流失或丧失实效;六是完善激励中介服务提升、中介工作者培养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专利转化成功的中介机构和服务者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同时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

编辑:秦云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率 郝际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