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贤以弘德 术以辅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发展与未来

2019年06月07日 14:49 | 作者:张春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天津6月7日电(记者  张春莉)时下中医药领域,少有君不闻、不识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名中医张伯礼。

曾几何时,瑞典首府斯达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大厅,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的张伯礼院士,作为绿叶陪同屠呦呦先生领取了青蒿素诺贝尔灿灿大奖;主持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他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取得了系列突出成果,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产业展;“一带一路”方略中,中医药作为载体,他又引领世界中医药教育健康发展,组织多国专家共同起草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颁布执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保障了世界中医教育的健康发展……

111

2015年1月9日,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天津市高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

屈指数来,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余载的张伯礼院士,迄今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他倾勤力心血,竭睿智之脑,奉仁德之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2016年,为中医学界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张伯礼院士,荣膺了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2018年1月,第三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用精湛仁术 施弘德之愿

医者被誉为“白衣天使”。其神圣职责是治病救人,挽生命于一线。张伯礼不侮使命,他自求学学医的第一天起,就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奉献中医,并为自己立下了“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座右铭。

222

张伯礼(中)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贤以弘德”即用你的高尚品行弘扬你的医生道德;“术以辅仁”即用高超的医术实践你的仁慈爱心。如约专访张伯礼院士时,他说:“做好人才能讲道德。如果说这个人的技术水平特别高,但人品很差,不守诚信,不尊重师长,不孝敬父母,不提携后学,不包容别人,那能是好人吗?能有德行吗?贤和德并不矛盾,仁心、仁术才是最高的德行。”他语重心长地诠释这句座右铭的内涵:学医要热爱你的专业与事业。因为你热爱事业就必须热爱你的病人。病人有病求助于你,可以把自己最隐私最痛苦的东西告诉你,对你就是一份信任和托付。医生崇高的品德就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是尽全力维护患者权益。

333

2011年2月,张伯礼院士荣获第四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医术给病人解除病痛是幸福的,也是医生最大的追求,也是一种成就的享受。“我刚学医时也没有想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大家,只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给患者增加更多的病痛。但在治疗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养成读书学习习惯,坚持数十年的临床,不知不觉的就成了现在的自己。”

伯礼院士加重语气强调,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医学大家并不是很难,就是靠日积月累实践和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作为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热爱、学习、执着、担当。把患者的利益放在前面最关键,时间长了患者都知道谁好谁坏,即使有点小失误他们也包容理解你。

思想指导行为,有这样的思想根基,就有如下的表现:身兼数职、工作繁忙的张伯礼处处为病人着想,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答患者问题,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从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一次,张伯礼出完门诊,疲惫地走出诊室。突然,一位病人家属拦住他哭着说:“我们是从农村赶来的,没挂上号,您救救我们吧!”她指着病人说:“他得了肺癌,去了好几家医院,花了几万块钱也不见好。”宅心仁厚的张伯礼院士二话没说,立刻把病人迎进诊室,仔细询问病人的患病情况,认真翻阅各种检查报告后,经验丰富的他判断呛咳很可能是降压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反复疑癌检查引起了病人恐惊,导致悲观消瘦。他给病人调整了用药,亲切地安抚病人说:“你很可能不是癌症,调整药后咳嗽减轻就可证明了”。两周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又用了一段时间中药,病人竟然康复了。病人家属拉着张伯礼院士的手咽噎着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2003年的SARS肆虐,社会恐慌,谈之色变,在天津已经牺牲了多位医生。此刻的张伯礼院士却挺身而出:“SARS是一场特殊的严峻考验。它既考验我们的党性,也考验中医药治疗疫病的能力。”他以“宁愿牺牲,不负人民。勇于担当,不负历史”的无畏精神,请缨组建中医医疗队,建立中医红区,担任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SARS患者,并在红区组织了一线救治及研究工作,开展了SARS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最终总结了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减停等方面的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SARS中医药治疗指南》收载。事后被推荐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时,他又坚拒不受将荣誉让给了别人。他说:“我在外面指挥没有生命危险,荣誉应该给进入红区一线的医护人员”。

444

2017年6月,张伯礼院士(右二)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武连仲(左一)、黄文政(左二)、陈宝贵(右一)教授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


在40余载行医生涯中,张伯礼如上舍已为人、忘我工作的事例不胜枚举。熟悉他的师生、同事纷纷说,他就是这样一位勇立潮头、搏击风浪,用自己出色的仁心医术,挽救患者于危难、让生命健康延续、让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名师大医。

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年龄,理应是过着乐享天伦的悠闲时光,但心中装着病人,怀着中医药事业腾飞梦的张伯礼院士,虽然功成名就,却从没有想过停下来歇歇。更不想虚度这医者收获的黄金季节——他要把有限的生命都放在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的福祉利益上来,依旧抓紧一切机会、时间,斗志昂扬地学习、工作,为国事民生鼓与呼。他说:“是病人培养了我们成为专家,现在经验丰富了,应该更好更多的为患者服务。”他还关注着全国医疗卫生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你看,这是参考消息最新刊发的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数字,提出了‘银发经济’……”今春全国“两会”之期,伯礼院士一边积极参政议政,先后向大会提出“加快制定国民健康法,保障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进一步明确高校产学研融合相关政策”“建议对《中医药法》开展执法检查”等建言献策,畅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等两会重要文件。接受多家中外媒体专访,一边还利用参会的点滴空暇,选读、精读、细心收藏有关报刊,把有用的信息、知识折叠起来以备后用。大会结束的前一天,记者如约来到天津代表团驻地拜访伯礼院士。当他起身从屋角一处的文件夹里取出有关“银发经济”的报纸报道,和一位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赠他的文集专著分享时,记者被这位鬓发斑白、年过花甲的科学中医人的用心、精心、好学、专注精神所深深折服和感动。

“我今年70岁了,读书学习的习惯一天没有断,我床头都是书,在飞机、汽车上也是看报看书,很多都与医学有关。今天学习到的最新知识明天就用到临床上,就可以指导病人更合理的治疗。当医生的必须善于学习,一辈子坚持学习。座右铭就是我读论语读出来的,有德就得先做好人,有仁爱之心关键就是提高技术,施展你的仁爱之心。”

天道酬勤。倘若如此用心刻苦、贤能仁德之人不成为大家、名医、院士、精英,恐怕连包容万物的老天都会不答应。

捐资二百余万 设立“勇搏”励志班

“双湖映清波,一水绕卫河。半池芙蓉美,点涟鱼戏啄。”外人多知张伯礼院士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殊不知,他还是一位造旨深厚的诗人,经常会有一些即兴感赋的佳作与友朋分享。诗言志,在这首描述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校在园中”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镜泊双湖》的五绝中,他将自己对母校的深深挚爱用诗的语言大美倾诉。在这所花园式的新天中校园里,他倡导全人素质教育成立的第二课堂——“勇搏励志班”已经十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磨练意志,修养品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已成为该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成为立德树人的品牌课堂。

“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厚德载物的张伯礼一心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创新。为此,他先后将个人荣获的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都捐给学校设立了“勇搏”励志奖助学金,用制度、信念感召磨砺人,用基金奖掖、帮扶有志者,锤炼、培养一批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

555

2008年11月,张伯礼院士出席于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


何谓“勇搏”?它与普通的教学班有何区别?去载全国“两会”之期,张伯礼院士即向记者提及过这个话题。采访当日,刚刚主持完第二届未来中医药论坛圆桌会议的张伯礼院士从容落坐后,再次向记者阐述他捐资成立“勇搏”基金和设立“勇搏”班的深意。他当校长多年,发现刚入校的大学生很朴实,追求上进,但一段时间后部分学子就表现缺少理想和信念、意志品质薄弱、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学习不刻苦甚至通宵打游戏、盲目追星跟风等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伯礼院士从未来事业接班人培养的战略高度,深思熟虑后提出“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营造氛围,自我教育”的育人理念,建议设立了这样一个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勇搏”励志班,旨在培养理想高远、甘于奉献、意志坚强、能力突出、身心健康,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课堂外为有志者搭建一个摔打成长、励志有为的特殊环境与路径。

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日常活动涉及意志力训练(比如四年间不分酷暑寒冬,每天六点半必须坚持不懈的出操、晨跑活动,迟到缺席两次即淘汰)、获取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修养、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内容。并组织开展“勇搏讲坛”、“三下乡”社会实践、“雷锋精神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在班内形成人人参与、广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勇搏的价值观:自己必须是完整的人。”张伯礼院士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人要有责任感、家国情怀,勇于承担时代的责任,事业发展的责任,乃至家庭的责任。要勇于承担困难,学会包容、奉献与感恩,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淘汰。

在勇搏励志班中,讲公益、讲奉献、讲责任,已经成为学子们的一种“习惯”,先后涌现出拾金不昧的邱范荣、热心公益的田伟双、勇救山火的李三玖等优秀学子。2009年冬,为救助南开大学少数民族学生阿依努尔,上千名勇搏学子积极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300多人采集了血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白血病患者。迄今,参加“勇搏励志班”的学生累计超万人。获得“勇搏励志班”一星证书的学生4361人,二星证书2329人,三星证书1636人,四星证书453人。“加入勇搏、挑战自我”的信念在全校学生中传递普及,勇搏学子们说:“勇搏班不是让优秀的人聚在一起,而是让聚在一起的人变得优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大批勇搏学子经受过身心磨砺和意志锻炼后脱颖而出,先后有3680人次获得各级奖学金,742人次荣获市级以上奖励,9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599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生党员中有一半以上是勇搏学子。

666

春雨润无声,桃李满天下。


“我觉得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找到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好途径,对学生一生有益。”眼下,天中正在总结设立勇搏班10年来毕业的学生追踪调查,看看远期效果。他认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有时有点孤独感,觉得出风头,觉得这样是不是在显示自己,不敢大胆的去做。一个人是加法,一队人就是乘法。他们一个班是一个载体,有了集体的氛围,大家互相鼓励非常好。“我感觉勇搏班的形式,是人的品德素质教育非常好的载体,值得坚持。”

“祝勇搏学子的青春更精彩!勇搏精神永弘扬!”在《一位大学校长的励志试验》文集中,看到经过锤炼后的“勇搏”学子们一个个成长得优秀而阳光,张伯礼动情地写下如是祝愿。

“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伯礼院士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是解放后建立的,是把过去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紧密结合,它是时代的需求。中医教育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真正懂得中医、热爱中医、掌握中医思维规律、掌握中医临床技能和诊治策略,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生。他认为,中医的学生西医、中医课程各是多少不是关键问题,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要掌握中医的思维规律。如何掌握中医思维?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育悟性。读经典,即多理解中医的原理,也要做临床。跟名师,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治疗的策略以及体会告诉学生,名师指导下会更快成才。

教学实践中,张伯礼倡导教师当以学生为本。学生病了,他买鸡蛋送去;冬天学生穿得单薄,他把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穿;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悄悄地为学生交上学费……他始终践行着爱是教育的基础。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组织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和三段五级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直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三百名。其中,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看到学生们获奖,他比自己获奖都高兴。现如今,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批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人才;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作为一位校长、名师、教育家,博学、有情怀、有远大理想的张伯礼还十分重视中医药的教育质量。鉴于中国的中医药高等教学只有60多年的历史,他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还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世界中医药核心系列教材,建立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中医药走出去 靠科技与练内功

“中医药走出去遇到很多瓶颈。据悉,天津的天士力集团在美国花了10年的时间,几亿人民币也没有使“丹参滴丸”打入美国市场。”就中医药走向国际问题,记者直抒胸臆。

“中医走出去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伯礼院士闻言神情严肃:中医走出去的前提是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可以解决当前人类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维护健康和治疗复杂性慢病更有优势。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才能走出去;中医药走出去的基点是疗效,这需要练内功。国内的功夫做好,拿出更多高级别的证据,拿出更多用现代语言诠释的中医药机理才会促进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走出去依赖科技,科技就是翅膀,翅膀越硬飞的越高、越远。我们要加大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他表示,中医走出去也有个过程和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挥而就。虽然天士力用了十年的时间还没有在美国上市,但这十年没有白过,也没有虚度,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从中学习了很多国际先进药品研发、评审、监管理念,推动了国内新药审评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我国药物的研究水平。如果没有中药国外注册,我们对很多技术问题认识不会那么真切深刻。

学习总是互相的,国外对植物多个成分复杂的药物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也有从陌生到了解到逐步熟悉的过程,东西两种文明在碰撞交融中都有收获。中医药国际注册的标准已逐步被两边都接受,包括科技、市场、产品、评价等领域,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更多的沟通,会促进两种文明的交流融合,对中医药走出去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药走出去是一个过程,不能希望一蹴而就。这个过程虽然很长,但我们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张伯礼例举,国际上已有18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的接受了中医药,我国与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协议,特别是国际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中医技术委员会专门制定了中医药的技术标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把中医药列入疾病分类标准;美国和欧盟的药典标准都吸收一部分中药品种进入。

“中医药让完全不同文化的西方人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沟通,方向是正确的,路也是畅通的,只需要时间和努力。”张伯礼说。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接受了针灸,下一步可能是按摩等保健方法,以后应该是中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药品监管法规,国外对中药是按照现代化学药物进行评审,要求很高,但也促进了我国中医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

提到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张伯礼淡定而果决。他阐述,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并不落后,现代医学很多新前沿与中医药的理念异曲同工,比如生态健康与天人合一,精准医疗和辨证论治,预防医学和中医养生保健,组合化学与复方药物等,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中医药技术落后是学科的短板,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今后研究重点。为此,4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大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结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开展了舌象客观化研究,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建立了舌诊文献库,开拓了舌象色度学、舌红外热像研究,研制了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之路,这项研究的成果获得了中医诊断学迄今的最高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世纪初,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影响临床疗效,缺少大品种等行业共性问题,他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方法和关键技术,致力于将传统中药大品种转化为安全有效、制剂先进的现代中成药。历时8年攻关,他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天津市30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销售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年销售额累计超过 230亿元,促进了中药产业向科技型、高效型和节约型转变。这一研究方向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改委和工信部医药卫生产业发展规划;核心技术也随之推广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中药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使过亿元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过十亿元品种由0増加到50余个。二次开发,推动了中药企业技术升级换代;服务临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的促进了医改工作。该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伯礼还带领他的团队开创组分中药研究新领域,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包含4万余个中药组分和235个方剂化合物的中药组分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组方上升为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药效组分、作用机理。此项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为中医药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的品种已经被很多国家接受了,但是多以食品添加剂或是保健品的形式接受。越南、南非、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把部分中药也作为药品接受,但西方主流社会市场接受起来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研究工作。”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张伯礼院士参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对中国的中医药发展战略了若指掌。聊到“以您科学家的眼光来看,国外主流社会接受中医药尚需多久?”这个话题,他略有沉思后朗声回答:如果快点,10年之内肯定有品种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起码有1-2个品种会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我们原来把问题想的简单了,90年代中期提出十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当时把问题想的简单了。因为东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慢慢地让人家接受。方向是正确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艰难的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声音雄浑坚定,目光睿智坚毅。不难看出,对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终生为之奋斗的张院士充满必胜信念。

有人说,记者是见多识广的杂家。事实上,每采访一位精英大家,都像翻开一本人生的教课书,都是一种学习、感悟的过程,一种思想浸润、接受洗礼的过程。在与伯礼院士为数不多的工作交流中,记者无时不在感受着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满腔赤诚、无限热爱、无私奉献的闪光情怀。有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漫谈叙语即可折射出他的阳光大爱,令闻者如沐春风,温暖而感动!比如,当他得知科技部将有一本《科学与大健康》融媒体问世时非常高兴,犀利地指出现在的大健康宣传比较混乱,需要有正能量、有公信力的媒体去引领。建议将此融媒体中增加一个针对百姓健康的科普性读物,以惠及广大群众。“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所造成。名医治好一个病人只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把多年积累的养生妙方、诊疗病案、新药知识通过大健康融媒体平台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阅读,早一天了解该如何养生、防病,这可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啊!”身居庙堂,忧济苍生,伯礼院士对芸芸众生的关爱深情,已融入他的血液精髓,寻常间的言行即透溢出他的大德仁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五十载春秋,张伯礼从风华正茂到霜染双鬓 ,从莘莘学子到为人师尊,从名不经传到高山仰止,年岁在增长,职位在变迁,声名在显赫,但他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拼搏,勤奋奉献于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管理岗位上的步履和只争朝夕的精神从没有过休止符!相反,随着工作经验的日臻丰富、贤能仁术的德艺双馨、业内声望的日益增长,其工作的节奏与频率越来越快了。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行职责这一项工作,十几年中,就提出了包括《中医药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布局海外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等八十余件建议和议案,并多数被采纳。为民生请愿,为国是建言,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积极鼓与呼……毫不夸张地说,张伯礼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无愧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

研学无止境,当惊世界殊。“新时代,新征程。当今中医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出国门而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当张伯礼发出如上宏愿时,慈祥且棱角分明的面庞上,写满了自豪、坚定与自信。不难预知,有像他这样一批殚精竭力、无私奉献的中医精英、大国脊梁,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中医药必将会为人类的健康维护、医疗康复,带来不可估量的福祉。(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中医药 伯礼 中医 张伯 院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