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头条 头条

“天路”铺就幸福路

2019年06月10日 22:41 | 作者:李将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穿行在雪山高原间,一条“天路”,绵延2000余公里,连接起青藏各族人民,迄今已安全运营13年。

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沿线环境最为恶劣的铁路——青藏铁路,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

就是这样一条铁路,截至2019年4月,已累计运送旅客1.94亿人,运送货物5.72亿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2491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176.3万人、4810.1万吨。

西宁、德令哈、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沿着青藏铁路一路向西,记者感受着这条“天路”带给铁路沿线人民的辉煌巨变。这是一条经济路、团结路、幸福路、民心路——

格尔木:“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

“没有青藏铁路,就不会有我们企业今天的发展成就。”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军说。这家位于格尔木的企业于2009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正是依托着青藏铁路,2018年纯碱生产能力已达1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长期以来,格尔木一直是西藏的“旱码头”,是西藏物资的中转集散地,80%的进藏物资都要从格尔木周转。物资运输、仓储等产业的存在,对繁荣格尔木、发展格尔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6年,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时,格尔木市领导者曾担心,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方式将由公路运输为主变成铁路运输为主,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来运输。大量的人流、物流将通过铁路运输直接进出西藏,格尔木原有的仓储设施将大量闲置,市内的货运、仓储、餐饮、服务等行业可能出现消退,“旱码头”的功能将逐渐萎缩。

“如今看来,当初的想法是多余的。”格尔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笑着说。

格尔木的变化在青藏铁路通车时就已开始显现。从那一年起,格尔木这座城市从‘戈壁兵城’向‘创业之城’逐渐转变,并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据介绍,短短十几年,格尔木新城“疾蹄快奔”,各类产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设施纷纷上马,与各个行业、资源部门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期”。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格尔木经济以年均增长14.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数年的改革发展,格尔木已发展壮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采选冶炼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煤基化工、高原特色轻工业、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主导产业。

而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格尔木站的客货运量呈现逐年递增状态。客发量从1985年的28.2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103.8万人,货发量从1984年的9.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79万吨,格尔木站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今,格尔木站的交通枢纽位置更加显著。随着敦格铁路(敦煌至格尔木)和格库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建设的有序推进,格尔木站将形成东至西宁、北达敦煌、南驱拉萨、西抵新疆的路网结构。正在进行综合交通枢纽改造的格尔木站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届时格尔木站将成为拥有6条到发线、10条调车线的综合型车站,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天路”沿线崛起城市群

与格尔木一样,湟源、德令哈、安多、那曲、当雄、日喀则……沿着青藏铁路线,这些“钢铁天路”连接起来的高原城市,正在因铁路而改变、崛起;雁石坪、沱沱河、五道梁、唐古拉……这些原本只能称为“驿站”的地方,也逐渐跻身“城镇”行列。

海拔4500米的那曲镇,旧称“黑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交通运输不便,材料短缺,那曲只有10多顶牧民帐篷和几十个驻军铁皮房,曾被人们称为“铁皮小镇”。当地人戏称,“铁皮房屋顶薄,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车停那曲,站牌显示这里海拔4513米。紧邻车站便是那曲物流中心,一排排物流仓库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在仓库门口搬运货物。青藏铁路通车后,这里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

那曲物流中心以青藏铁路为依托,辐射西藏拉萨、昌都、阿里以及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区。

“十年前,群艺馆和地区医院是那曲最好的建筑,现在想要在一大片藏式建筑中找到这两处地方还真不容易。”那曲客运站副站长西若感叹,这10年,藏北重镇那曲的变化太大了。

如今,走在那曲镇宽阔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到处都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特色产业发展和商业繁荣,俨然已经让那曲变身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德令哈市,这个海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曾因诗人海子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闻名。如今,正以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神秘莫测的“外星人城堡”、古老久远的怀头他拉岩画、神韵悠长的“情人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红透高原的万亩枸杞林等特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依托其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德令哈经济多年以两位数的增速飞速发展。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人气旺了。”日喀则市铁路建设运营办主任索朗次仁说,日喀则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草原深处的牧民,更吸引了内地来藏发展的商人。

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段2014年通车后,让日喀则火车站成为中国铁路网连接西南交通大动脉的一个枢纽站。

如果说青藏铁路的通车帮助格尔木、那曲实现了“旧貌换新颜”,那么高原小镇雁石坪则完全是在铁路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2002年,青藏铁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雁石坪只有不到400人,现在长期居住在这里从事各种行业的人超过3000人。”雁石坪镇镇长扎西罗布说,目前在雁石坪聚集了50多家各色饭馆和宾馆,网吧、郎玛厅和加油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围绕“天路”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正在带动这个“小驿站”向真正的城镇转变。

“天路”成经济发展强大“引擎”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时,这里的货场面积只有32万平方米,现在是60多万平方米,扩了整整一倍。货物发送量从31万吨到2018年575万吨,增长了18倍。我从没想过拉萨西站发展得这么快。!”48岁的拉萨西站支部书记张卫东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3年,亲眼见证着拉萨西站的一步步壮大。

这些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货场面积的增大,潜移默化中也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色玛村,这个距离拉萨西站一步之遥的古老藏族村庄曾经有800户人家。起初全是靠种田、放牧为生,吃饭、养老,养孩子是家家难解的问题。如今的色玛村已经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铁路运输货场,色玛村群众的生活从务农变成了经商,村民的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篇章。

2006年11月拉萨西货场开通运营,色玛村也同时成立了振通物流公司。一脸黝黑的尼玛次仁是振通物流公司第一任藏族经理。

“一年能挣多少钱?”记者问。

“几万块钱吧。”尼玛次仁笑着说。

“不会吧,才这么点。”记者和他开着玩笑。

“十几万吧。” 尼玛次仁改口说。

“说实话,别藏着掖着啊。”

“好的时候几十万吧。”尼玛次仁呵呵笑着。

13年来,振通物流公司飞速发展,从成立当初的1辆集装箱专用平板车、4节板车、30辆小型货车,发展到今天已有6辆集装箱专用平板车、28节板车、100多辆大型货车。

如今尼玛次仁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同时担任着色玛村三组组长。说起入党这件事,尼玛次仁严肃起来:“是共产党带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我现在入了党,就是要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振通公司员工人人都能拿到上万的月薪,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色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当初2000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2015年,色玛村全部脱贫,家家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

原来色玛村还有很多在家靠父母等吃等喝的年轻人,拉萨西货场成立以后,招收了一大批装载机司机、后勤保洁员和装卸工人,色玛村再也没有闲人了。

色玛村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自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有力促进了沿线地方绿色农牧业、特色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特色产品不断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走进千家万户,使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加绒村、加错村、柳梧村……一个个村落正因这条天路日益繁荣起来;各族群众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前的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GDP由248.8亿元增长到14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特别是青藏铁路大大缩短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的距离,使青藏高原独特的雪域风光、民俗风情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所认识,青藏两省区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为青藏两省区的餐饮、宾馆、交通等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过去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种青稞、养牛羊等传统农牧业吃饭的沿线农牧民,纷纷转变观念,从事起了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兴办藏家宾馆餐厅、经营民族工艺品商店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数据显示,青藏铁路通车前的2005年,西藏仅拥有旅游星级酒店150家,如今拥有各类旅游企业2000家,其中旅行社149家、星级酒店266家、A级景区90个,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30万人。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天路” 幸福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