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扩大就业良性循环 增强改革发展动力

2019年06月24日 14:56 |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不仅是促民生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各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施政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运行发展,就业也是一样。当前,虽然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但一系列实招硬招的出台,为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不仅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还进一步明确提出稳增长首先是要保就业,把就业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措施,抓重点、调结构、守底线,扩大就业良性循环,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增强改革发展动力。

“双创”发挥就业“支撑”作用

“双创”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众智、汇众力,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双创”对于支撑就业、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将“双创”引向深入,首要是支撑就业。当前,在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要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双创”型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现阶段,要通过深入推进实施“双创”升级版,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要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抓紧落实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计划。

同时,要进一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多渠道就业。另外,还要推动“双创”提升质量,创业创新者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脚踏实地,从细微处做起,追求卓越,把精妙创意变成现实,以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激活就业“新形态”

信息化带来就业方式变革。过去1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互联网平台将“工作”细分为具体的“任务”,通过“众包”方式提供给众多劳动者。基于信息技术和“众包”方式的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生产服务和市场交易成本,服务半径扩展到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大量劳动者甚至是跨越不同时区劳动者的参与,使企业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平台就业岗位具有劳动关系松散、进出自由、工作时间灵活、自主性强等新特征。

信息化创造的互联网就业形态用工量巨大,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网约车新就业形态发展报告》表明,目前滴滴平台的司机总量已超过1100万人,其中6.7%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是退役军人,21%是家里唯一的就业人员。在有的去产能任务重的省份,有超过百万的下岗失业职工通过网约车实现了就业。

“互联网+”带动了大数据、云计算和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大量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显示出巨大发展活力与潜力。要推动“互联网+”就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参与的互联网治理机制,优化市场竞争,实施差别化和适度监管。此外,还应加快推进适应新形势的教育改革,加强对失业人员的“互联网+”再就业培训、引导,保障就业结构平稳转型。

“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

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尤其是要稳住能够吸纳巨大就业需求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占全国就业80%以上、占新增就业95%以上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保证各项系统性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鼓励、支持和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稳就业的政策也在不断释放利好。2019年开年以来,我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聚焦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在2019年人社部制定的“稳就业”重点工作中,第一项举措就是要在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上下功夫。无论是减税降费、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和幅度,还是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直接的受惠主体都是企业。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不同企业,面临的困难可能会不同。因此,要因企施策,精准实施。针对民营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呼声,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延长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实施期限,实现稳妥降低社保费率的目标。对出现融资难的小微企业,则需要加大对其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贷款的可获得性,以解燃眉之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编辑:秦云

关键词:就业 良性循环 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