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要闻 要闻

​“最困难的简单工作” ——垃圾分类的上海实践

2019年06月26日 22:38 | 作者:顾意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安通东路630弄98号,这是一处红砖黄漆装饰的独栋建筑。

5月22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裕鸿佳苑采访“垃圾分类”进展情况,打开车门,迎面而来的是陈家镇党委副书记陆建军。

“欢迎你们来采访,裕鸿佳苑安通东路北村是一处大型回迁安置社区,518户村民于2017年8月间陆续回搬住进新楼房……”身材魁梧的陆建军颇有些北方汉子范儿。

5月末的上海,温度飙升,在“豪爽”的太阳光直射下,才站了几分钟,一行几位记者的额头都冒了汗。“这位陆书记也太急了吧,旁边就是小区物业办公室,咋不请我们进去坐下来聊。”记者心里颇有些嘀咕。

“来,大家看,这里就是安置在小区内部的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随着陆建军手指的方向,大家一看,啊?这不就是98号!

“这里就是垃圾箱房?”同行的一位记者颇为惊讶。“这里是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能实现湿垃圾资源化处理不过夜、不出小区,日产日清,全部循环利用。”陆建军认真纠正。

大家的讶异是有道理的,毕竟,这里离一旁的97号楼不过十来米的距离,而距离正对面的别墅小区,也不过二十多米的距离。

这处“垃圾箱房”确实有点不一样。它和周遭的楼栋一般有门牌号,粉刷装饰得也一模一样,不仅没有蚊蝇飞舞,也丝毫嗅不出异味、看不到溢水,门前鲜花环伺,侧边的一排木门格栅,点缀得颇有几分文艺气息。

“来,我们进去看看。”中心有两道自动感应门,即将进入第二道门时,外面的第一道门会自动关闭,留一个环境缓冲区域。与此同时,第二道门上方的一排风帘打开,往下吹着新鲜冷气,阻止空气外溢。陆建军介绍道:“处理站采用微负压技术,里面气压低于室外气压,里面空气基本不会溢出来。”    

目前,裕鸿佳苑社区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设了3个投放点,每天早上7时-9时、晚上17时-19时分别收集约120公斤和180公斤湿垃圾。保洁员不用二次分拣,直接投进处理机,从投放到发酵后产出需要5-7天。

处理技术是先进的,但把这个处理中心处理的不那么像处理中心,更是一种技术。记者把心中的想法告诉陆建军,他笑着说:“我们也是赶鸭子上架。这个中心的周围设计,都是我和同事们一起参考园艺设计,摸索着搞出来的,就希望美观雅致一点,首先从视觉上让老百姓打消顾虑。”

居住在96号楼的沈先生的一席话,佐证了陆建军们的初衷:“说实话,听说要建这个处理中心,我和家人都有顾虑,担心会脏、有臭味,但后来发现没这些问题,家里也闻不到异味,比以前的垃圾厢房环境更好了。”

离处理中心最近的97号楼住户田大叔最有发言权,“这个处理中心没什么气味、也很安静,我家里有第三代,窗户很放心地一直开着。”

陆建军们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上海垃圾分类减量萌芽于1980年代中期推行的垃圾袋装化收集,1995年起,探索垃圾分类按“有机”和“无机”开展试点。特别是自2000年成为国内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垃圾分类取得了积极进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踏上崇明岛前,记者颇有些疑问,为什么报道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市里相关部门推荐了崇明区。在见到崇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副所长陆瑾后,记者得到了答案。在崇明区,垃圾分类工作是区委书记唐海龙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全区从上到下,皆是各位书记“挂帅”。唐海龙表示:“在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大背景下,垃圾分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容易营造强大声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心把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必须拥有的一张靓丽‘名片’。”

记者在崇明区蹲点采访中,不止一次从各镇书记们的口中听到一句话——垃圾分类是“最困难的简单工作”。难就难在初始期社会不理解、大众不支持。各镇各村坚持党建引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让居民群众唱主角,强化村民、居民主体责任意识和荣誉性激励,弱化单纯的物质刺激手段,让全岛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这股“崇明氛围”中,还有一道颇为抢眼的风景,2017年,崇明区推出了《垃圾分类》(中学分册),用作全区初中每周一节垃圾分类拓展型课程的教材。之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版本的分册也相继出炉。

三本分册非常“生活化”:不仅有面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编排,同时以崇明垃圾分类的现场和实例作为插图和标识。比如让幼儿园的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垃圾有不同的类别;小学的教材则请学生以小调查的方式,了解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意义和处理过程;初中则加入了上海市“绿色账户”的知识,结合生活常识亲身体验。

“在校园中、课堂里实践垃圾分类,让绿色生活的理念走进学生们的心中。”东门中学校长王永飞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东门中学的学生交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一套用废旧纸箱改造的四色分类垃圾桶,从桶身设计、标识绘制到踏板制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东门中学的志愿者社团,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走进社区进行宣传,他们创作的“垃圾分类减量歌”朗朗上口,分类指南还被做成了折扇,送给社区的居民。

记者从东门小学校长陈飞处了解到,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手册之后,校方还会把垃圾分类手册收集起来,供下一年级的学生们使用,个中蕴含的循环使用的环保理念,也帮助孩子们从实践中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

今年的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决定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垃圾分类,任重道远。通过各区的生动实践,上海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面向民族未来的普及,上海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