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生态治理先锋树 致富路上迈大步

2019年06月28日 15:51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夏至刚过,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的刺梨基地里已忙碌起来。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到收果期,现在正处于刺梨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除好草,免得它们抢了刺梨的养分。”说起刺梨管护,村民熊小芬头头是道。

一直在黄土地上“刨口粮”的熊小芬,在没接触刺梨种植之前,跟周围的很多百姓一样,种着玉米、洋芋,“有时候一年到头苦下来,连肥料钱都挣不到”。

如今,家里6亩地入股到合作社,她和丈夫每天到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6亩地入股每年分红2380元,‘特惠贷’入股分红有3000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也有600元,我们在园区打工,每年工资也有上万元,一年下来,箱底里还能有余钱!”熊小芬满心欢喜。

在六盘水,像熊小芬这样,靠着土地增值富裕起来的,还有很多。为了让这枚曾经的山间野果香飘山外,推进刺梨产业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六盘水全市上下做足了刺梨产业这篇文章——

对全市刺梨基地和适宜种植、可以用于种植刺梨的土地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绘制全市刺梨基地发展布局图,有序推进刺梨基地建设,标准化刺梨基地面积达110.9万亩以上;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推进刺梨精深加工,强化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强化刺梨保健食品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

实施品牌创建战略行动,重点扶持“刺力王”等优质品牌,在项目立项、能源供应、财政贴息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信息咨询、技术帮扶、用地手续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

以“三变”改革为基础,以平台公司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建立、健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与平台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刺梨规模化、产业化、集中化发展,创新龙头企业带动、集中发展、集约发展模式,制定行业标准,将已发展、符合标准的刺梨产品纳入公共品牌管理,合格产品均可使用公共品牌进行统一销售;

推行刺梨基地清洁化生产,严格禁止施用禁用农药,在重点区域定期组织开展刺梨鲜果质量安全检查,从严打击违规农药、除草剂以及不合格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人工锄草替代除草剂,广泛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强刺梨品质认证,大力支持刺梨开展“三品一标”“森林生态产品”等相关认证工作,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完善刺梨产品可追溯系统,提高刺梨品质。

……

2015年以来,贵州大力发展刺梨产业种植,重点在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黔南自治州等4个产业基础较好的市(州)、14个县(区、特区)打造刺梨产业带,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截止2018年底,全省刺梨种植面积260万亩,鲜果产量17万吨,综合产值37亿元,销售收入5.7亿元。全省受益农户30余万户、108余万人,户均增收2361元,其中带动贫困户4.4万户、15.7万人。

其中,安顺市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遵循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把金刺梨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厚植生态屏障,推动金刺梨产业规模化、项目化、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

黔南州按“稳规模、提质量、强加工、建标准、创品牌、扩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刺梨良种繁育基地、刺梨标准种植基地、刺梨产品加工基地、刺梨康养文化基地、刺梨科技开发基地和刺梨产品交易中心”五基地一中心,着力建立“公用政策、公用技术、公用品牌、公用标识、公用宣传”体系,努力地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畅通产业循环,实现量变向质变、数量向质量、低端向高端发展转变。

下一步,全省上下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逐步形成资源相对稳定充足产出效益显著的产、供、销发展格局,着力将刺梨产业建设成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

故事·现场

郭玉祥和刺梨的17年 

“我们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全靠刺梨,咋个能不用心!”对黔南州龙里县茶香村村民郭玉祥而言,17年来,是刺梨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以前放牛的时候,我们饿了就吃它。”今年35岁的郭玉祥对过去的艰苦生活记忆犹新。

茶香村原本是贫困村,17年前石漠化严重,灌溉困难,几乎没有耕田,村民主要以放牧、种包谷、砍树为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我家有六兄妹,几亩地全种玉米也只够吃半年。”郭玉祥说,以前因为贫困,村里好多人找不到媳妇。

变化始于2000年。龙里县以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工程和发展刺梨种植,重点在贫穷落后的茶香村一带示范种刺梨。当年,郭玉祥一家种了5亩刺梨,和乡亲们一起,让村里的荒坡荒山逐渐穿上了“绿装”。

变化不止于此。2010年,龙里推进“185农业产业化”工程,突出发展蔬菜、刺梨等特色产业;2012年,龙里刺梨种植面积达6.5万余亩,摘得了“中国刺梨之乡”的名片;2015年,龙里县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发展刺梨种植;2017年,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挂果9.1万亩,通过精深加工后,开发出刺梨浓缩汁、刺梨饮料、刺梨果脯等系列产品,产值达3.75亿元。

如今,作为刺梨种植的核心区,茶香村至今种植刺梨已达1万亩,人均收入从十多年前不足4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成为“全省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

郭玉祥与父母一家3口也离开了居住多年的砖木房,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混平房。2012年,他又扩建了60平方米,不仅成了家,还喜添一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龙里县以茶香村为核心,打造茶香十里刺梨景区。2017年,该景区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连续两年承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赛事,成为“农、体、旅”融合发展的示范点,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17年来,郭玉祥家的刺梨从5亩增长到了105亩,收入也从曾经的吃不饱饭变成了今年的20多万元。“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7年了,刺梨不仅绿了荒山,还从‘野果果’变成了帮助我家脱贫致富的‘蜜罐罐’。下一步,我打算建一栋大房子,发展农家乐,靠着绿水青山吃‘旅游饭’!”

盘州市小毕舍村:“黑”刺梨“晒”出产业新景象    

“老伍,今年你家卖刺梨挣了不少钱哈!以后还敢不敢套种了?”

“赵支书,你就不要拿我开玩笑了!去年因为套种损失了八千块钱,今年咋可能还敢嘛!”

挑起话头的,是村支书赵怀恒,一个让小毕舍人又爱又恨的村干部。

之所以爱,是因为如果没有他,这枚小小的致富果无法在这里“安家”。

之所以恨,也还是因为这枚小小的果子,曾让一些乡亲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2017年,小毕舍的刺梨迎来初挂果,600余亩土地产出了50吨刺梨,卖了19.5万元。

然而,其中原本该享受丰收喜悦的20余户村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伍忠林就是其中之一。

老伍是村里最早、也是种植刺梨最多的,家里的六亩左右土地都种了刺梨,但却“偷偷地”在其中的四亩里套种了玉米。“原本担心刺梨没有效益,种下玉米有点保障”。

伍忠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双重保障”,因为玉米的花粉沾染到刺梨上,导致果子变黑,一年的收成白白打了水漂。

其实早在2014年,小毕舍根据六盘水“3155”工程大布局开始种植刺梨的时候,赵怀恒就已经跟第一批“试水”的村民打了招呼“千万不要套种玉米”,可还是有部分半信半疑的村民置若罔闻。

2017年,小毕舍村有人欢喜有人愁,却全部都相信了这枚小小的果子能带着大家致富。村里也借势补种了150亩,目前全村刺梨产业达783.16亩,覆盖90%左右的农户,产量预计将达120吨。

而原本最“不听打招呼”的老伍,在放弃了传统玉米种植之后,今年也迎来了大丰收,“差不多能收4吨,能挣一万多块钱呢!以后,我都不种玉米了,就跟着党和政府说的干,肯定能早日过上小康的日子!”

短评

身披如许刺 心淌万分甜 

小小刺梨果,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也是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产业。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六盘水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省来说都不占优势——海拔高、耕地面积少,土地破碎而且贫瘠的“高、少、碎、瘦”特征,在农业发展上筑起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如何才能“于不可为处有为”?

六盘水将目光聚焦到了昔日漫山遍野的刺梨上,按照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部署要求,从2014年开始大力发展刺梨产业,这个不选地方、保持水土、治理石漠化的生态产业,“小题大做”让刺梨登上了“大雅之堂”。

这个带刺的“财富”,在六盘水演绎了脱贫攻坚、产业转型、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多重效应,实现了“青山”变“金山”,“山果果”变“金宝贝”的漂亮逆袭。

这枚“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深山美味,正从无人问津到让人提之口舌生津,从不起眼的山间野果,变为助力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声音

六盘水市林业局党组书记陈石:

五年来,六盘水市“造、管、加”协调发展,“产、供、销”多措并举,刺梨产业发展的链条不断拉长。同时,充分用好“中国野生刺梨之乡”这张名片,积极打造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刺梨品牌。

此外,我们还争取到各级财政投入刺梨产业发展资金3.89亿元,申报的刺梨产业扶贫子基金已获批11.74亿元,到位资金5.4亿元,共争取到社会及民间资本投入24.37亿元,有效解决了刺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目前,六盘水市刺梨产业已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树”、旅游发展的“致富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2018年,全市刺梨初挂果面积达24.39万亩,产量2.4万吨,加工产品销售额达7000余万元,总产值达4.13亿元。通过刺梨产业发展,已带动全市15.82万户农户53.73万人增收,其中贫困户2.56万户,贫困人口10.49万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生态治理先锋树 致富路上迈大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