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头条 头条

阳光照亮的“脱贫之路”

2019年07月12日 10:14 |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浩 王湘琳 通讯员 陈延军

“以前畜产品运不出去,牧民的生活用品运进来也很难。如今,新修的道路让汽车直达合作社,早上挤的牛奶运到县上还是热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甘德县岗龙村的牧民才保开心地说。这是脱贫攻坚中传导出的“热量”。

身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然而,行走在各个村社、草原山头,广大党员干部下帐串户、扶贫帮困的场景随处可见。

“把欠发达的果洛州带出贫困落后,把脱贫使命扛在肩上,把攻坚行动落在脚上,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转换成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已成为果洛州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带领群众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

一名党员,

竖起一面旗帜

万玛加是达日县依隆村的“第一书记”。他皮肤黝黑,戴着一副眼镜。当询问为什么会如此费心、下狠劲搞扶贫时,万玛加说:“我是一名党员,我有责任为家乡的牧民群众服务,让他们走出贫困。”

万玛加做到了,如今,依隆村发展势头很盛,好日子让乡里几个邻村看着都“眼热”。万玛加是如何唤起群众自力更生的“脱贫之力”的?这故事还要从头讲起。

万玛加刚来到依隆村时,顾不上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拉着村委班子成员就开始走访牧户,走访贫困群众,开展入户调查、了解村情、召开座谈会、筛选脱贫项目,忙得不亦乐乎。

“做好基础是关键,都不了解情况,怎么能开展好接下来的工作。”万玛加说。

“村里情况了解了,可是没资金、缺技术,最主要是一些牧民们懒得动、不想学。大家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啊,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在经过了一番动员后,万玛加把重点工作放在了那33公顷的黑土滩上,搞起了饲草基地。

为了节约资金少付费用,万玛加亲自背麻袋装车当搬运工,讨价还价做“买卖”。返回后他和驻村干部又充当主要劳动力,带领贫困牧民,抢抓播种时机,起早贪黑奋战50天,完成了33公顷牧草的种植任务。

这一年,他们共收获青干草75吨,销售收入20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12万元,仅此一项,贫困户户均就增收1600余元。

看到了发展饲草产业的好处,贫困户满拉发出感慨:“没想到卖草也能挣到钱。”

满拉是依隆村普通的牧户,家庭因病缺乏劳力、缺乏资金而贫困,除了放牧什么技能都没有。而现在,满拉已经学会了翻耕、施肥、播种、震压等规范化的种植技术,能够独立操作种植牧草。

“是万玛加先学习了种植技术,再向参加劳动的牧民进行翻译、讲解,让我们掌握了劳动技能。”满拉说。

如今,贫困户不仅学会了种草,还学会了开收割机、打捆和晾晒,经常被邻村牧民请去当老师,一天的“课时费”有100元,这让他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2018年底,在万玛加的带领下依隆村脱贫了。万玛加觉得,党员就要尽自己所能,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才能挺起腰杆说我是党员。

“把最能打仗的干部派到一线去”。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果洛州选派了552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果洛州“第一书记”协调各类项目共151项;争取帮扶资金1.3余亿元,落实资金9100余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13人,创收近3160万元。

一支队伍,

打造脱贫攻坚“铁军”

如果说,脱贫的路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那么一支党员队伍,就可以打造出一支脱贫攻坚的“铁军”。

说起班玛县灯塔乡格日则村扶贫工作队,村民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常常把他们挂在嘴边。

“谁也没有想到扶贫工作队的领导们看着文质彬彬,可做起事来却是有板有眼、雷厉风行。”这是村民果洛赞保对扶贫工作队的评价。

格日则村地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距县城99公里,交通不便、牧民生活条件差、观念落后,畜牧业发展困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滞后,无法保障村民基本生活需求。

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第一书记”薛长福常常带着杨海文和班玛俄塞走村入户,与牧民群众拉家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

村民东瓦仓太玛家中有12口人,其中有两个残疾人,孩子幼小、老人年迈,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玛可河林业局安排他就近当生态护林员,在保障收入的同时能够照顾到家里。

“要致富,先修路”。扶贫工作队自入村后便开始积极申请上级林业部门社区共管项目,争取到资金58万元,对哑巴沟社区道路、格日则村三社主干道等进行维修,去年由县委县政府给协调筹资117万元,用于这里的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推进。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唯一出路”。扶贫工作队根据玛可河林业局每年营造林项目,积极申请林业项目支持格日则村村民以劳动输出获取收入,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等,仅2018年格日则村项目收益就达到近225万元,其中贫困户共收益89.44万元。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第一书记”薛长福与队员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进行巡回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把“我要富”的思想传达到群众中去。

村民卡日旦正杰,怕脱贫脱了政策,生活又会回到从前,为此忧虑起来。队员杨海文在了解到情况后,经常与卡日旦正杰促膝而谈,把脱贫不脱政策要求,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告诉他,打消了他的顾虑。

“扶贫工作队来了,不但给我们村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还帮村里积极争项目争资金,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使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有了方向,增强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村支部书记班却说。

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格日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4户建档立卡户均已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格日则村扶贫工作队对自己的评价。薛长福、杨海文和班玛俄塞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在相互帮助中,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出路,带领牧民群众向美好生活迈进。

一个组织,

构建脱贫攻坚“堡垒”

又一间厂房建好了,又一个合作社成立了……在脱贫攻坚中,甘德县岗龙村以基层党建为载体,将党的基层组织核心优势转变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发展优势,集中“火力”忙脱贫。

“干部作风硬,群众积极干,脱贫有希望。岗龙村牧民群众内心炽热滚烫,干劲更足了。”甘德县委组织部长谢海寿介绍说。

穿过群山,来到岗龙村,掩映在岗龙草原的众多合作社,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十年时间,全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牧民们也得到了实惠。我们有了藏服加工厂、牦牛鲜奶加工厂、蔬菜大棚等很多产业,今后再也不会靠天吃饭了……”岗龙村一大队村民阔杰说。

2009年岗龙村组建了扶贫互助社,随着互助社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经验日益增多,岗龙村党支部在扶贫互助社的基础上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推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推动全村畜牧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型。牧民们对此充满信心。

在村党支部的指引下岗龙村酸奶加工厂、土特产商店、粮油门市部,石刻加工、藏族服饰加工等陆续开业,吸纳劳动力近200余人,占到了全村总劳动力的一半,“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牧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老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了。”谢海寿说。

发展好了,效益有了,岗龙村党支部着手以创业能手、致富能人为组织重点吸纳对象,采取组织推荐和党员推荐的方式,把优秀青年吸收进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党支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好政策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今年我们村的生态畜牧养殖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带动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90后新党员才让卓么说。

强有力的支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几年下来,岗龙村的脱贫工作有声有色。

“脱贫工作不仅要心系群众、扎根群众,还要当好脱贫致富带头人,树立长远发展的理念。只要村里还有一户贫困户,工作队绝不收兵。”更桑加铿锵有力的话语印证着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如今,岗龙乡各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县前列,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帮助下,在扶贫工作队干部的陪伴下,群众的美好生活近在眼前。

编辑:曾珂

关键词:阳光照亮的“脱贫之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