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无锡梅里遗址发现大量商周至明清时期文物遗存

2019年07月24日 17:5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无锡梅里遗址发现大量商周至明清时期文物遗存

    图为无锡梅里遗址局部俯瞰图。 沈生华 摄

中新网无锡7月23日电 (记者 孙权)7月23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举行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考古工作人员历时一年,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发现大量商周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今年7月20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已考察了梅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图为局部清理后的情形。 考古所供图 摄

图为局部清理后的情形。 考古所供图 

图为梅里遗址伯渎河南岸第一次发掘场景。 考古所供图 摄

图为梅里遗址伯渎河南岸第一次发掘场景。 考古所供图 

“古代文献中有诸多有关商周之际‘泰伯奔吴’‘泰伯居梅里’的记载,梅里古镇区域首次发现的以商周时代遗存为主要内涵的梅里遗址正处于这一时代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经充分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无锡梅里遗址是太湖东岸的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该遗址内涵丰富,尤其是包括了典型的周文化元素,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梅里遗址现场。 管亦鸣 摄

图为梅里遗址现场。 管亦鸣 摄

图为梅里遗址现场。 管亦鸣 摄

图为梅里遗址现场。 管亦鸣 摄

2018年8月,无锡梅村梅里古镇二期项目启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在文物埋藏区外占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需依法申请地下文物调查、勘探。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下简称“考古所”)受无锡市文物局委托,对无锡梅村梅里古镇二期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在近现代大量的建筑废弃堆积中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陶片,在勘探过程中又发现了零星分布的早期灰坑、灰沟等遗迹。

经过小范围的试掘和随工清理,考古工作人员获得了商代晚期晚至春秋时期大量陶片,在不同遗迹中提取的三个碳样标本碳十四测年数据分别为3540±30BP、2540±30BP、2150±30BP,早至商代,晚至春秋战国。

在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考古所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考古发掘计划;在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发掘执照后,考古所对无锡梅里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

其中,第一次发掘从2018年9月开始至12月结束,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伯渎河北岸发掘500平方米,南岸发掘600平方米。第一次发掘共清理早期灰坑、灰沟等遗迹99个,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软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片,主要器型有罐、豆、盘、鼎、釜等,主要纹饰有绳纹、梯格纹、弦纹、网格纹、波折纹、云雷纹、叶脉纹、席纹等。

图为文物遗存进行展示。 管亦鸣 摄

图为文物遗存进行展示。 管亦鸣 摄

图为梅里遗址出土的文物遗存。 管亦鸣 摄

图为梅里遗址出土的文物遗存。 管亦鸣 摄

第二次发掘从2019年1月开始至4月结束,在伯渎河南岸沿河地带发掘500平方米。第二次发掘为以后梅里遗址保护展示做准备,以配合保护展示工程为目的,所以采取了保护性发掘的方式,对发现的遗迹仅进行小范围的解剖或原状保留,大部分遗物也以原貌保留。

目前,考古所修复的文物标本有100余件,主要分为商代晚期、西周中晚期和历史时期。商代晚期代表器物有印纹陶鸭形壶、刻槽盆、三足盘、红陶罐、硬陶高柄豆等,西周晚期代表器物有夹砂红陶绳纹鬲、印纹硬陶瓿、泥质陶盆、盘以及数量众多的原始瓷豆、碗等,历史时期代表器物从汉代至明清时期均有,基本以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为主。

梅里遗址出土的文物遗存进行展示。 管亦鸣 摄

梅里遗址出土的文物遗存进行展示。 管亦鸣 摄

目前考古所修复的文物标本有100余件。 管亦鸣 摄

目前考古所修复的文物标本有100余件。 管亦鸣 摄

“梅里遗址现阶段的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也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室内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正在进行。”考古所工作人员称,今后考古所对无锡梅里遗址还要进行连续性的工作,配合保护展示工程需要,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和思路为指导开展深入系统的考古工作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把一个从3000多年前延续至今的聚落居址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公众。

据悉,经全面调查勘探,目前考古工作人员已确定梅里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梅村街道泰伯庙和新友路之间伯渎河沿河区域,另外梅村高中西侧临时停车场也有零星分布。(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梅里 考古 遗址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