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动物俑局部的“点滴”是主动还是被动

2019年07月25日 10:10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上篇介绍了唐三彩马胸部杏叶装饰上釉色流动现象,以及三彩器物上出现的白色斑点的形成,反推千年前的三彩制作工艺,并以此说明釉色流动现象是人为控制的结果,而控制的初衷则是出于装饰的需要。而此篇会继续介绍唐三彩中其他类型的釉色装饰,进一步呈现唐三彩施釉工艺的多样性,以及唐代陶工如何进行釉色管理。

《釉的装饰》

在极个别的唐三彩动物俑上,有一类色釉的出现方式和位置与以往所见的俑有所不同。因这类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另一种可能则是,色釉的的出现被认为是自然形成的”釉滴“,从而被忽视。

从工艺上而言,这种”釉滴“的形成并不复杂,对于唐代陶工而言,制作这样的釉滴实在是轻而易举。但将焦点从工艺转向装饰之后,这样的现象将归入我们讨论的范畴。通过对这一类俑的观察,可以确认一点,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釉滴是唐代陶工的主动设计,而这类设计在唐三彩动物俑中并不常见,这显然是个别工匠独立思考后的作品。

下面我们用一件实物来介绍这类设计。这件三彩马相较于一般的三彩马有几处特点:马为嘶鸣状态、鞍栿印有装饰、马股配有马鞦、鞦上宝珠装饰,而更为特别之处在于,马踏板上出现的釉滴。这些釉滴的颜色和马身流淌的釉色相匹配,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起到了视觉上的误导,给人们造成釉滴是从马身自然流淌而形成的。 


VHS8SrWBeXiuxX2Ir3ushl09H1599DxTGKydI0tY.jpg

三彩马 唐代 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

vc8W7UwjMDGfs1gWFfROd7daVrbpgOsDsWpWwEC1.jpg

在做了对比观察后,我得出一个结论,马踏板上釉滴的形成与马身流淌的釉色并无关系,这些褐色、绿色釉滴的位置完全避开了马身流釉的位置,我们通过一张从马腹部仰拍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腹部并没有出现褐绿两色釉,而仅是单一的褐色。

kLw9lcH8srD70rWARgBdy8dTNxBiMGLf4OOZHBGG.jpg

再以一张俯视图看踏板上的两色釉滴。釉滴的分布均匀自然,具有明显的人为设计痕迹。有趣的是,釉滴的散布巧妙地避开了马的四足和马蹄部分。 

NOzhV7JxONubDYs3HiMe4MFx279O7Znf13Bwz59k.jpg

以釉色装饰动物踏板的案例在三彩动物俑里并不常见,但是我们还是找到了其他案例呈献给大家,并以此作为这类设计的一个互证。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一对三彩马俑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雕塑的美感与造型上的反差,一马昂首、一马颔首的造型,正应和了杜甫《题韦偃画马歌》诗中:“一马啮草一马嘶,坐看千里当霜蹄”的形象。

2017年中旬,我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泥火幻彩——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在此期间,我接触到了这一对三彩马,我注意到,马的踏板上出现了使用釉色装饰的情况。


xaKES1CEp5Gp65s6m7YP14lNYh4zpZoXmP5EsKiB.jpg

三彩马(组) 唐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与唐博三彩马踏板处双色釉装饰不同之处在于,永泰公主墓两件三彩马踏板处的装饰是以单色釉完全覆盖胎体。图中左一马踏板施褐色釉,右一施青黄色釉。抛开釉色的多寡,其装饰和设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CmDhh6kkUD0v3nAhiGx84Ivr9ZxBsnlNXMctWKLH.jpg

不仅仅是唐三彩马,在其他的动物俑上也出现了这类装饰。

fHnjDymjT5hTu4tZfCcg9VLUpv7RP9t8FgHEMb67.jpg

三彩骆驼 唐代 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

可以清楚地看到,骆驼身上的釉色和踏板处的釉色采用了不同的色釉体系,而两处之间完全没有颜色上的对应关系。


COMzt0cuvmv5vsx1Mpqk7cdTOghkcyM1b8BtCOhB.jpg

骆驼俑踏板上的装饰效果及釉色构成,相较于之前的三彩马则要更显成熟和饱满。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凡是踏板使用釉色装饰的三彩动物俑,其雕塑手法、釉色搭配、胎质拣选都十分考究,称得上三彩中的精品。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仅仅拥有娴熟技术只能称之为“匠”,而独具匠心的思考才能升华为“师”。

《釉的控制》

研究唐三彩的釉色工艺,首先要转换以往“自然天成”的观念。三彩釉色的瑰丽多姿、流光溢彩的背后并非完全是无拘束的自然形成。如前文所述,釉色的抽象之美,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唐人的装饰需要而人为控制的结果。下面将继续说说唐三彩中的另一种釉色控制工艺。

下面用于案例的唐三彩马,收藏于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天理馆对其命名为——唐三彩钱纹鞍马。

到底是什么因素启发了“钱纹”马的命名,唐代岑参的一首诗或许能说明一二:“马毛带雪汉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的大意是,马毛挂着雪花在汗气蒸腾,五花马的毛发像连接的铜钱,已结成了冰。

gUhU1g3XadaVPnFrqop8qSWFvcIa2GsXVG4caOVp.jpg

三彩钱纹鞍马 唐代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

当我们把一件器物当做艺术品去研究的时候,有些问题则会被忽略。以往注意的焦点偏重于三彩马的审美和钱纹的稀少性,而并未去思考一个问题,钱纹的圆度何以控的如此规范,它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如果是铅釉,为什么没有出现流动扩散现象?

关于这一点,较早前也引起个别研究者的关注,其观点人为,制作工艺分为三步:1、白色高岭土为底胎;2、施以低氧化铁釉料呈现肤色;3、再以白色不透明釉画出钱纹。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三彩钱纹马的工艺要比想象中的更具复杂性和创造力!我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力求更为客观的呈现这种工艺的特点与过程。

下面的细部图可以引导我们追索这种工艺的形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圆圈部分没有发生任何扩散,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笔触痕迹。


ATmTMn6WIEJ0OPHzcg1IywnBjHld7fxJBtKFFxSz.jpg

三彩钱纹鞍马(局部) 唐代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

就工艺而言,使用单一的釉料是无法实现的,这需要其他材料和工艺的介入而共同实现。我将借助电脑的分层设计图来说明三彩钱纹马的工艺及材料,工艺步骤是由内向外,即从马内部的陶胎延伸至马表面的釉层,顺序依次为:白色高岭土内胎;红色高岭土外胎;再以白色高岭土泥浆绘出圆圈;最后施以透明釉。

注:红色高岭土作为外胎的情况,会在今后讨论三彩胎质的时候介绍。

vvcHmTD4q7bc392CgRNIKRN9wZoUGjTtFaXzJadJ.jpg

为了尽可能“复原”现实中的钱纹马,唐代陶工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技术革新,并做了大量的尝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尝试的过程中,因工艺及材料的不同,所呈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收藏家杜唯收藏的唐三彩黑釉马,从纹饰和工艺上也归属于三彩钱纹马。与天理馆钱纹马不同的是,此马在还原钱纹时选择了“釉”而不是“胎”,所以钱纹的圆形出现了流动扩散的情况,但这并未影响其美感。 

jmQMxS5dQq5ZLYSjHmu5LZVtGif8s4RZuIWGRP8C.jpg

黑釉三彩马 唐代 david w.dewey藏

i0LXoKlDrVNj6CiMRlXkN2hlKICo9cFUFQydmbMq.jpg

有意思的是,上文提到过永泰公主墓的一对三彩马,其中浅色的一件,也属于三彩钱纹马的内容。只是与天理馆钱纹马在工艺上有较大却别,关于这点一点,择日再具体讨论。

bMPw7mYYXsQqxGvLvp1qHYpXmCfUAe93OCkmaqHD.jpg

ep1HERiqSTixfez7hFMRHatLCcw2ZsiQf48LjN7g.jpg

三彩马 唐代 上海博物馆藏 

众多例子说明,钱纹马(五花马)在当时并非是偶见事物,在唐代诗词中曾多次被提及,同一件实物,启发诗人心智的同时也激发了唐代陶工的创作力。在惊叹这种创作力的同时,或许有人会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什么原因让陶工执着的还原这些马?二、钱纹马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何各有不同?

第一个问题的根本基于唐人视死如生的观点,换言之,这些人造的三彩马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可以代替真马的,艺术上的逼真,既是对生前世界的还原,也是对死后世界的敬畏。

解释第二个问题,首先要回到现实中。艺术的创作源于现实世界,现实中马身毛色的多变性必然会反映在艺术品上,现实中没有统一毛色的马,艺术上就不会发生统一的表现。其次,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外在固然重要,但寻求内在精神和意境往往是更高层面的追求,这就如牝牡骊黄的典故,没有搞清楚黑黄雌雄的九方皋,却抓住了重点,寻回了千里马。正如宋人陈与义《水墨梅》中所写: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KCEZIdqnfJIROXQMUUIbDrByC9qtRLIEMZh8n6Cc.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节选《唐三彩观察》第5篇。

李兆楠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釉色 工艺 唐三彩 装饰 唐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