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我为刘文西先生画像:艺术家应该最愿意扎根人民

2019年07月25日 10:29 | 作者:李延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刘文西像

刘文西像

“院委要有刘文西!”黄胄先生曾这样对我说。那是在1981年,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负责人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和黄胄等一起讨论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委名单,几位领导对此也一致赞同,我时任其秘书,就郑重地记下“刘文西”三个字。于是由全国30多名著名老画家组成的院委中,刘文西先生年仅40余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记得1962年,我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时,看到报刊上发表的刘文西先生在陕北画的许多速写,深深地吸引了我,就多次临摹他的作品。我后来了解到刘文西1933年出生在浙江嵊州,从小就显示出艺术才华。1950年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学习,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懂得了为什么要画画,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方向去作画。1953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等老师的直接教导。1956年他有机会第一次到了陕北,便爱上了这片浩瀚浑厚的黄土地与这里淳朴的人民。1958年毕业时他自愿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此后他几乎年年都去陕北,有时一年两次,甚至五六次,他还特别愿意在陕北过年,有人评论他是“从江浙才子,变成为陕北农民的儿子”。

几十年来,刘文西先生画了数万张速写,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和《知心话》等许多经典作品,印刷在第五版面额为100元、50元、10元、5元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更是为亿万人知晓。据媒体报道,1960年看到《人民日报》上发表刘文西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后,毛泽东同志曾对人说:“文西画我很像啊,他是一位青年画家!”当年刘文西年仅27岁。

1986年春节,我有幸随刘文西先生一起到延安以北的四十里铺采风,我们在农民家中住了一个星期。刘老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为我带路,到周围各个村子。无论到哪个村子,他都有熟人。农民们对他很亲切,因此很乐意让我们画。那次我画了好多速写。我们还在四十里铺的老乡家过大年。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暖洋洋的。回京时我带了好多当地农民做的泥娃娃、布老虎等,真是很有收获。当时随手写了三首绝句,抄录如下:

与刘文西先生夜宿延安四十里铺窑洞有感诗三首:

繁星闪烁夜山濛,银树璀璨云庭冲。环宇寥寥语天际,俯首孑孑立塬中。

暖炕大娘戚戚语,温灶小米时时香。离家卌载乡音故,归绪万缕意气扬。

学人探源寻真谛,勤者求道得天扶。鲁艺光耀前征路,窑洞谱绘新蓝图。

数十年来,刘文西先生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感人,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黄土地、对人民深沉的爱。与农民朝夕相处,我觉得他自己也具备了陕北农民那种吃苦耐劳、执着坚定、朴实无华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创造西部画家那种粗犷阳刚、淳朴浓烈的笔墨语言,以独特的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创建了“黄土画派”,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2016年,刘文西先生83岁高龄。秋天里他曾大病住院,有所康复后即坚持着继续完成了一幅高2.1米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他说:“这幅长卷画了12年。这期间没有假期、没有礼拜天。时间过得太快,我就抓紧画,和时间赛跑!”他常说:“我们的创作方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道路就是与人民相结合,与人民交朋友。这也是黄土画派人的宗旨。”

2016年12月5日,阳光明媚。刘文西先生参加全国第十届文代会后,与夫人陈光健老师,携女儿和学生一行数人,来到我在万寿山麓自得园的画室。他仔细地看了挂在画板上我新近创作完成的《孙中山》画卷,即予以称赞鼓励,话语热情坦诚。我就抓紧时间为他画像。刘文西先生个子不高,常年戴着一顶灰色旧解放帽,穿一身灰色中山服,这成了他的标志性服饰。我观察他的双手,发现其手指扭曲着。他风趣地对我说:“我的手可不好画咧,你画准确了,人家还会说你画得不像!”他又告诉我:“那是因为得了风湿病,手指变形了!但我还是坚持画画!”刘文西先生的百米长卷正是用这双手,忍着病痛完成的!这让我和周围的人钦佩、感动!

画像完成后,刘文西先生在画像旁题道:“我一辈子在陕北,我最崇拜劳动人民。黄土画派刘文西。”又在我的一本册页上题写:“艺术家应该最愿意扎根人民。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五日黄土画派刘文西。”

2019年7月7日刘文西先生逝世,我们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


编辑:杨岚

关键词:刘文西 先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