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头条 头条

三州奋力奔小康

2019年07月30日 13:40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幸福小康,一人不落。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三州地区占全省总面积60%以上,既有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三州的区县绝大多数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四川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资金向三州聚集,人才向三州流动,政策向三州倾斜,三州地区产业发展带来地方经济的腾飞、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富民的梦想。

产业驱动,提升致富“造血功能”

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贫困户瓦桑初正忙着给牦牛挤奶:“今天这两桶奶送出去,两百多元又挣到了!”

红原县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区贫困县。2015年以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原四川省食药监局)先后派出20余名干部到此挂职参与脱贫攻坚。“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拓展县里牦牛奶特色产业链。”该局派往红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熊华明介绍,如今上万名牧民加入牦牛奶粉产业中,产品畅销20多个省区市和海外地区。

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一条小河从两面大山中安静穿过,上百只梅花鹿在此奔跑嬉戏——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查尔村,梅花鹿是村里的岗景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吉林省引进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员杨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年产鹿茸700多公斤,每公斤可卖近8000元,以林地入股的60多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得2000元现金分红。“党的产业政策好,绿水青山就是宝!”杨建华介绍,合作社打算发展生态观光,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

在四川三州地区,捐款捐物的“被动输血”模式,逐渐被产业驱动的“主动造血”模式代替。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藏区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纷纷在藏区设立“飞地”产业园区,去年“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53.5亿元。

生态保护,文旅产业惠民增收

盛夏的阿坝州州府马尔康,迎来众多游客。沿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小路走进西索民居,许多游客正在“藏家乐”里休闲参观。马上就是当地的锅庄节,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们手捧酥油茶围坐在一起。

“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养牛,一年也就千把元收入,现在做旅游接待,一年能挣好几万。”2002年,村民路业康搞起了西索村第一家“藏家乐”,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中操办起“藏家乐”,还经常接待国外游客。如今,有接待能力的西索民居达36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328人,且正处于上升趋势。去年下半年,村民接待游客直接经济收入达15.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达6000元。

“打山水牌、唱特色戏”。在广袤的四川三州地区,植被丰富、景象多姿,几乎处处皆景、村村可游,集自然观光、娱乐休闲、特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四川三州地区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四川已出台实施规划,取消对三州部分地区GDP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让绿水青山成为助力脱贫的“金山银山”。

如今,四川三州地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旅游业,仅全省藏区旅游年收入便接近450亿元。

强化基建,补齐三州民生短板

落日余晖,远山巍峨,一条蜿蜒的“长龙”辗转直上云霄——这就是有着最美“天路”之称的国道318线。“村民们的新居就在公路旁,政府还给大伙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网络,自个儿和客人都住得舒坦!”318线从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穿村而过,村民日泽住进新居后,日子越过越美,他凭借便利的交通和漂亮的新居开办旅店,年收入超过3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三州地区实施彝家新居、藏区新居等工程,让三区地区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和农牧民过上了用上太阳能、实现电气化、网络全覆盖的新生活。

“村民们的房子一定要坚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要住得安全。”三州地区多高原天堑,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基建难度大,来自中建二局的质量安全员高良忠作为农房建设工程技术帮扶人员,在今年初来到凉山州盐源县,为当地3000多户村民的新建农房做技术规范指导。

“我们对在建农房项目逐一排查,一旦有问题,当天就给出整改意见。”为尽早让村民住上合格的新居,高良忠连日在崎岖艰险的山路上来回奔走,他告诉记者,补上短板,靠的是建设者久久为功的信念,“住上好房子,人们才能安心谋发展。”

近年来,四川三州地区基建项目进展迅速,甘孜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雅西高速公路等纷纷完工,条条高速公路通进凉山和藏区,实现高原天堑和彝区深山变通途。同时,建成“新都桥—甘孜—石渠”和川藏电力联网两条“电力天路”,让全部彝区和藏区接入国家骨干电网,全面消除无电村和无电户。

【编辑点评:三州脱贫,其难可知。“飞地”产业园区造血、文旅产业惠民、高速、电力天路安民。三州小康,其实不难。】

关键词:三州奋力奔小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