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不让“传统”成为“传说”

2019年08月02日 14:51 | 作者: 黄俊娴 通讯员 冯雨薇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学员结业作品展中落下帷幕。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承担这一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第4年。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就作为第一批高校参与、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设专题研修班。时至今年,已培训9期,研修学员200余人次,涉及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雕刻塑作、漆艺等传统工艺项目。

早在1953年,中国美术学院就曾筹办华东民间艺人创作研究班,并在同年成立了民族遗产研究室。1954年,学院又创办了“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设石雕、木雕、彩塑、瓷塑、镶嵌等专业,为期4个月。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方面,中国美术学院有其历史与传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中国美术学院已成为国家非遗研培的固定教学机构。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非遗传承人的研培项目,高校对于非遗传承有着怎样的使命?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

/ 高校非遗研培的重点

不在技艺,在于人 /

美术报:以高校为载体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启动至今才第5年,是一个比较“新”的工程,但事实上中国美术学院早年其实已经开设过类似的课程,陆光正、徐朝兴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轻的时候就在美院学习过,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美院的这段学习经历非常重要。您认为高校开展非遗研培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周武:在非遗研培中,我们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提供画图、造型或者技术的训练,更关键的是要提供一个激活和促进手工艺成长的平台。并借此平台,加强扩大校企乃至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归根结底开展非遗研培班的重要意义不在技也不在艺的本身,而在于人,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展过的“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等项目。这个研究班跟我们今天的非遗研培班非常相似,当时的学员也都是从生产一线直接定向选送来的,上课的老师除了学院教师,还有来自各地区的大师,他们的知识架构和学校老师是不一样的、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他们来自生产一线,具备老师们不具备的,长期面对材料、工艺和技艺所积累下来的认知力与感受力。手工艺不应该以简单的画图与造型技艺作为终极追求,手工艺人应以材料和工艺为基础,不断地思考和尝试如何将其转化成表达自己心灵的探索,这意味着手工艺的学习其实应该是多维的,需要打开眼界,提升学养,了解多领域的艺术形式,尝试跨界的创作思维,让不同知识体系和不同思维架构的传承者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碰撞,才能产生转化,才是活态的传承。

/ 工匠精神,

是一种漫长的坚守 /

美术报:我们一直在谈传承,“传承”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由老一代向年轻一代的传递,这样才会一直前行。我们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年轻的学员?您在多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是否接触过一些年轻的传承人,在您看来这些年轻的传承人有什么特征呢?

周武:我们非遗研培班成员的构成包含多个年龄层,他们的学识背景、生长环境、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非遗班学员们在经验、视野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非遗班学员的特点。我曾遇到过一位年轻人,年纪轻轻便独自一人从温州跑到龙泉专程拜师学艺,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人生追求。在这背后是非遗传承新生力量的光芒,也意味着传承方式将发生变革——年轻一辈的参与意味着时代性、进步性,同时也意味着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个开放传承的时代,他们摒弃了许多保守封闭的旧有的传承方式。综合性的知识架构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多元、更丰富、更开放,也更容易吸纳和接受新的事物。

但是面对这样鲜活的年轻传承人,我也会有一些担忧。因为每一个成功的手艺人都必须学会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浮于表面的视觉或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更多的是一种持久的、漫长的坚守,在自己的职业当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长年累月的推进,这是一种人生的修炼、心性的修持。手艺人要坚守初心,然而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境遇中,尤其是活泼的年轻群体,能够耐住寂寞的人很少。很多学生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定力不足,会不由自主地被闯入视野的信息所捆绑和牵引,长此以往便会失去方向,迷失自我。

/ 器物走入生活

才能实现真正的“活化” /

美术报:近年的文化遗产日就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个口号——“活化”。您是如何理解“活化非遗”,或者“非遗的活化”概念呢?

周武:活化、活态这都是近年来各个领域的热门词汇,活化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所以也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作为手艺人,我们创造和打磨作品靠的是手的知觉,我们用手去触碰材料,去拿捏去锻造物件。其中手对手艺人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手艺类非遗的“活”,首先是手要活。手就是手艺人看世界的眼睛,我们一定要对所使用的材料、工具有感知,要对视觉表象背后的内容有感受力,如果一个人的手不能活起来,没有感知度,又如何谈得上活化作品?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传承 研培 美术 非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