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让留守妇女守好老人带好娃

——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三留守”工作采访记

2019年08月12日 14:17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6月1日,河南省信阳市首家“三留守”服务中心在新县箭厂河乡正式启用,这是信阳市民政局援建下投资300万元建成的,旨在服务箭厂河乡及戴畈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解决留守老人照料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近日,记者对这个服务中心进行了探访,并对这个村开展的“三留守”工作进行了深入采访。

将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整合在一起的服务中心

8月1日,信阳连日高温再延续。驱车2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新县境内,山上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丛林让人感受到了些许凉意。

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3位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故乡。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新县成为刘邓大军的立足地和后方基地。如今的新县是外出务工和涉外劳动力输出大县,境内的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出国劳务扶贫培训示范基地。

箭厂河乡三留守服务中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宽敞,走廊两边安放着几个长椅。两排房屋之间的空地上有两个标准乒乓球台,前排房屋门前铺就的是五颜六色的塑料地垫。

因信阳市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陈孟辉正在给全县试点乡镇分管镇长、民政所长、村支书、第一书记培训,记者就趁机到处走走看看。已是午饭时间,循着饭香,记者走进了一间大屋子,外面炽热如火炉,屋里却凉爽舒适。20多个小孩子正围坐在三张圆桌前津津有味地吃饭。记者问一位小朋友多大了,“他4岁”“我5岁”“我3岁”,这位小朋友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孩子们又是指他,又是比划着介绍起来。一个大眼睛超萌小男孩将一大勺米饭送往嘴里,之后看见桌上掉有饭粒,慢慢地捡起塞进了嘴里,看了我一眼又继续吃自己的饭。饭菜诱惑力太大,他没工夫搭理我。

走出孩子们的小天地,碰上了刚刚上完课的陈孟辉。

陈孟辉告诉记者,戴畈村和全乡的留守儿童都可以免费来三留守服务中心学习、画画、游戏,由留守妇女照看儿童的生活。他们还聘请专门的老师。为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健康引导及心理辅导。作为儿童的研修基地,寒暑假、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三留守服务中心都会免费向儿童分时段开放。

留守老人可以来服务中心聊天、下棋、玩牌。陈孟辉说,对老人实行签到积分制,老人们用积分可以在服务中心洗浴、观看电影、体检、吃饭等。“我们将老人和孩子整合在一起,让老人看到这些孩子活泼的一面,也看到了希望和活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老人能享受天伦之乐!”

将农村“三留守”工作作为乡村治理创新的抓手

信阳市民政局为何要在箭厂河乡建个三留守服务中心?这事还得从2015年说起。这一年,箭厂河乡戴畈村成为信阳市民政局的定点帮扶村。

据信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强介绍,戴畈村同信阳市所有贫困村一样,是人口净流出村。帮扶之初,村里的基层组织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明习惯养成差。全村共1138人,辖9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外出务工650人,0-16岁留守儿童45人,留守妇女68人。60岁以上老人182人,65岁以上老人135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6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41人,留守老人127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22%和70%。“三留守”人员生活压力大,精神生活匮乏,留守儿童缺乏教育、留守妇女缺乏寄托、留守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十分普遍。

信阳市民政局规划财务科科长杨威是戴畈村的第一任驻村书记。他说,驻村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周强局长给他布置的作业,“如何用民政元素来破题戴畈村的治理工作?”民政元素是什么?就是民生问题,就是要解决好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一组感人的老人带着孙子为外出打工的夫妇送行、孙子挣扎奔向父母的微信照片触动了杨威。他向周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拟从解决“三留守”人员作为工作切入点。周强听后,连声夸赞这个想法好。

信阳市民政局党组研究决定后,与箭厂河乡党委政府达成共识,决定将农村“三留守”工作作为乡村治理创新的抓手。

陈孟辉作为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近两年来,思考最多的也是“三留守”问题,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三留守”书记。陈孟辉说,为有效解决“三留守”问题,让“留守妇女拴住留守娃,照顾好留守老人”,戴畈村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将全村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纳入一般服务对象。

老年协会利用地缘亲情优势,就近聘请8名品行优秀的留守妇女为孝心护理员,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和手机APP,由老年协会将老人的服务需求发送给孝心护理员,她们会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理发、精神慰藉、送生日蛋糕等7项居家养老服务;为一般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慰藉、理发、送生日蛋糕3类服务。她们完成工作后,APP会自动记录其服务轨迹,老年协会每月导出服务数据,定期为护理员结算服务报酬。

陈孟辉说,除了通过成立老年协会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他们还成立了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这样,就将留守老人的照顾、留守妇女的增收及留守儿童的关爱融合在一起,满足农村老人最基本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农村留守老人有笑脸、留守妇女有收入、留守儿童有关爱,以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孝心护理员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信任与温暖

“戴畈模式”听着简单,其效果究竟如何?

82岁高龄的吴秀先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多年前出嫁到了外地。吴秀先不愿意跟随女儿,就独自一人生活在戴畈村。尽管身体还不错,但自己生活多少有些孤独。自从该村开展“三留守”工作以来,吴秀先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每次陈孟辉前往她家中看望她时,她都一再强调,自己有三个女儿。另两个女儿就是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孝心护理员方明菊和甘小红。

当问及为什么愿意当孝心护理员时,方明菊和甘小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孝敬父母也是在为子女做示范。”

孝心护理员方凤云说:“我们做这个工作后,就觉得以前只是自己家庭需要我,现在我觉得村里老人也需要我,社会也需要我。老人好,老人的子女放心,我们也就有一点成就感。”

甘小红说:“我们在为定点服务那几户老人的过程中,已经跟老人相处有了感情,有了牵挂,平常即使不是服务时间,只要从老人家门口经过,都会拐进去看看,老人是不是吃饭了,身体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习惯。”

72岁的石生奎老人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儿子在北京有自己的公司,女儿均已出嫁在外地,老人住不惯大城市,更愿意独自住在乡下的两层小楼里。

“三留守”工作开展以后,每月都会有孝心护理员上门服务,石生奎高兴地将家里的这一变化告诉了远在北京的儿子,让儿子放心。可儿子不太相信,“她们是不是想推销什么保健品啊?怎么可能这么好心?”了解到真实情况后,石生奎的儿子由怀疑转向感激,在一次与老人视频聊天时,一个劲地感谢政府、感谢第一书记、感谢孝心护理员。

孝心护理员的真诚付出,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信任与温暖,在85岁汪雨香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大门里的白墙上,孝心护理员及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清晰醒目。

“戴畈模式”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谈及三留守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周强表示,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集体经济分红资金、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捐助等形式。三留守服务中心是个新生事物,其可持续自然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周强说,“我们做过统计,即使新县全县域推广,全年的费用大概是七、八百万元,这个资金量政府还是能够承受的。再者,三留守服务中心的收费方式采取免费与自费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只是针对符合条件的留守人员。”

陈孟辉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培训班的讨论会对于三留守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问题讨论也很激烈。“当初没钱、没政策的情况下都能起步,现在有文件有政策支持,该模式又符合农村实际,因此,可持续是毋庸置疑的。”陈孟辉说,戴畈村的老年协会是一个社会组织,他们要通过这个组织,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设法给予解决,“老年协会包括孝心护理员,只是我们的一个小小探索,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的路子,就是让留守妇女照顾、服务本村的留守老人;我们要建设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为下一步的三留守服务中心储备队伍。”

箭厂河乡党委书记胡冕说起三留守服务中心和老年协会也是如数家珍,他说,“三留守服务中心的创立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进一步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了乡村治理模式。戴畈村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满意度、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改变了群众精神面貌,走出了一条服务更高、质量更好的乡村治理善治之路。”

目前,三留守服务中心及“戴畈模式”已在新县全域推广,并吸引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纷纷前往调研。如今的戴畈村,正重拾红色村落曾经的荣光,在后脱贫时代展现着革命村落的新时代风采。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老人 留守 服务 服务中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