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在历史的画面中感受伟大的力量

2019年08月15日 13:58 | 作者:张亚萌 实习记者 宫剑南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8月9日至11月9日,“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以国家博物馆馆藏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为核心,让观众在历史的点点滴滴中缅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回顾新中国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美术家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诞生出一大批见证国家发展、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下有力的一笔。从《井冈山会师》到《巧渡金沙江》 ,从《强夺泸定桥》到《过雪山》 ,从《北平解放》到《开国大典》 ,革命者的奋斗历程在美术家们的笔下传颂、发扬。

其中, 《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作,描绘了开国大典当天天安门城楼上的情景。 《开国大典》最初由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靳尚谊和赵域于1972年临摹,1979年由闫振铎和叶武林修改完成。毛泽东在看到《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

为了与展出的美术作品交相辉映,展览特别呈现了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国徽、中央人民政府木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等开国大典时的珍贵文物,同时配合以开国大典的影音资料,生动地还原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

“这些不朽的经典对今天的美术强国之路意义重大。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源于生活,根植于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用生动鲜活的形象感染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成就对当代主题美术创作提供了启示。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朱尽晖说。

考虑到展厅的空间结构和展览主题,展厅内的美术作品多选用油画,绝大部分为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而展厅中央平铺展开的五星红旗和国徽、中央人民政府木牌以一线排开的方式,又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氛围。

“就在我们布展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工作人员眼里是含着泪水的,这正是因为我们做到了历史的还原,所以被引到了曾经的时代,相信展览也会唤起观众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

开国大典影像资料是本次展览的又一大亮点,影像在一块高约7米、宽约9.4米的显示屏中循环播放,它与周围的文物遥相呼应,使整个展览既显“沉浸式” ,又能震撼人心。“革命主题作品是分时代的,我们将馆藏经典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相信也会带给观众一个清晰的脉络。当观众从中央一号大厅到西大厅,一路走下来,感受到的将不光是美术作品单纯的美,还有新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刘万鸣说。

在西大厅公共空间内陈列着不少经典雕塑,如张松鹤的《埋地雷》 、王朝闻的《刘胡兰》 、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 、潘鹤的《翻身农民》 、刘开渠的《向新时代致敬》 、张仃的《和平鸽》等雕塑作品,让观众在一走入国博的瞬间就能迅速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先辈的献身、拼搏、奉献精神。王朝闻在创作《刘胡兰》时,选取刘胡兰走向铡刀的瞬间。她目光坚定,双拳紧握,就义时的英雄形象油然而生。“王朝闻那一辈艺术家对中国共产党感情是很深的,他作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所刻画的刘胡兰形象是他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是永恒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表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举办“屹立东方”展览就是要用艺术语言和珍贵文物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事实讲出来,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来之不易。“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最好方式,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 资助项目


编辑:杨岚

关键词:历史 开国大典 新中国 展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