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扶贫车间: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工人

2019年08月19日 12:44 |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工人在东乡县振兴雨具扶贫车间加工雨伞

工人在东乡县振兴雨具扶贫车间加工雨伞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甘肃省通过创建扶贫车间,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建设扶贫车间1147个,吸纳带动就业6.9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4万人。目前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扶贫产业如何与分布在陇原贫困乡村的一个个扶贫车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扶贫车间又是如何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化?近日,记者走进扶贫车间,探寻扶贫车间产生的脱贫效应,感受农民寄托的致富梦想。

不出远门,实现就业

夏日的河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走进临夏县土桥镇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车间里灯火通明,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声响个不停,妇女们边聊天边忙着手中的活,等待母亲下班的孩子们在车间外嬉戏玩耍。

今年56岁的先锋乡大徐村村民贾淑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扶贫车间上班前,仅靠务农维持生计。她说:“儿子外出打工,我们老两口在家照看孙子,大棚里种植番瓜,一年收入满打满算也就一万来元。想出去打工,娃娃没人照看,再加上年纪大了,又担心工作不好找。”2018年4月,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妇女去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学习,然后去扶贫车间就业。贾淑兰看到了希望,老伴也很支持,主动承担起带孙子的任务。

“我平时就喜欢做针线活,布鞋也会做,学起来比较快。”15天后,贾淑兰成为当地扶贫车间的一名产业工人。绱一双鞋能挣1.2元,她每天能绱50双到80双,最多的时候一天绱90多双鞋,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贾淑兰很珍惜这份工作,她每天来得最早,常常走得最晚,就是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现状。

临夏县很多乡镇的妇女都有手工纳鞋底、做布鞋的传统。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成的临夏县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对全县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1996名贫困群众免费提供加工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同时引导扶贫车间吸纳1418名群众参与布鞋加工产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34人。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贫困农民就近就业。

临夏州其他地方,扶贫车间也是各具特色、红红火火。在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振兴雨具扶贫车间的厂房格外醒目。车间里,妇女们正忙着剪裁、缝纫、包边、组装……车间合片区,工人马姐比代正在缝制伞布并在伞顶上打圆孔。感觉累了,她就暂时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看看厂房外安置点的高楼,露出会心的笑容——那里有她的新家。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住进新楼房,又在扶贫车间找到工作,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现实。“下楼就到了车间,上下班太方便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马姐比代脸上挂满笑容。

在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厦门市特利强雨具厂扶贫车间,工人们加紧制作雨伞,红白相间的伞布色彩鲜明,工人们爽朗的笑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柳沟乡阳山村村民樊玉林,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曾随丈夫四处打工,挖过虫草、摘过棉花……家中有老人和残疾的儿子需要照顾,这让她每次外出只能打短工。“去年10月份回来,听说县里有了扶贫车间,我就来报名了。培训期一个月,一周后我就主动要求开始计件算工资,第一个月就挣了2600多块钱。”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樊玉林有了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和儿子。

临夏州产业培育滞后,企业发展不足,群众挣钱渠道不宽,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转。如何让贫困群众种养之余搞些副业、增加收入,如何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力所能及参与务工补贴家用?扶贫车间给出了答案: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扶贫方式,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不出远门实现就业,真正做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同时,一些贫困群众学会一门手艺,将材料带回家中制作。甘谷县雅路人麻鞋扶贫车间就采取了这种生产方式。一部分妇女在经过培训后,带着麻线、钩针、鞋面等材料,回到家中制作麻鞋半成品。为方便大家取材料、送半成品,公司在新兴镇半屲村、孙家坪村、安远镇等地建立“巧手点”。扶贫车间负责人郭娟说:“目前有500多名零散女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如果做得好,年收入有近2万元。”

就业扶贫车间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让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离土不离乡就业。同时,将适宜分散加工的产品延伸入户,推进居家就业,解决了贫困人口难以离家的困难,使得厅堂变车间,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业增收。

观念变了,信心足了

走进东乡县布楞沟村巾帼扶贫车间,油馃馃的香味弥漫着整个车间。看到一袋袋面粉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颗颗色泽金黄、酥脆香甜的油馃馃,扶贫车间的妇女们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从没有收入到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居住在布楞沟新农村集中安置点的马麦热再既能照顾到家中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又在扶贫车间工作。马麦热再笑着说:“上班很方便,从家走到车间用不了10分钟,中午回家还能给老人做饭,挣钱和照顾老人都没耽搁,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扶贫车间负责人马娟告诉记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扶贫车间招工之初应者寥寥,很多妇女不愿意到车间务工就业。“也有一部分妇女认为自己一个女人,做不出什么成绩。”在马娟的坚持和努力下,扶贫车间逐渐发展壮大。看到身边的人去扶贫车间上班拿到工资,越来越多的东乡妇女决定走出家门,用双手创造财富。

“现在大不同了,妇女可以自己赚钱,观念转变了,也更自信了。刚来到车间上班,她们不善于表达,都是埋头干自己的活儿,很少交流,现在车间里气氛活跃,大家开始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学习产业奖补政策、劳动法等信息。”点滴变化,马娟都看在眼里,这让她更看重做油馃馃的工作。如今,布楞沟村油馃馃车间从当初不足60平方米的小作坊,变成“布楞沟流域食品发展联盟”,带动周边6个村子办起了油馃馃生产线,吸纳50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和稳定增收。

在积石山县一家扶贫车间工作的马木得,如今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到工资。“我挣的钱,我跟孩子花,一部分补贴家用,每个月还能给婆婆一些。今年1月份,我拿到了3310元工资,特别高兴!”说起自己的变化,马木得露出甜美灿烂的笑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不少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了他们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甘肃,一个个小小的扶贫车间,为贫困户传授产业技能,让贫困家庭学到技术,把信心和干劲传递给贫困户,让贫困户在脱贫路上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

扶持培育,做大产业

要让更多人通过扶贫车间持续受益,就要让扶贫车间走得更稳、更远、更好。2018年7月底,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各地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经认定的扶贫车间,根据不同条件可获得2万元到6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贴息贷款、土地租金减免及用水用电补贴等多项政策支持。

在省里的强力支持下,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在贫困山区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甘谷县坚持市场化导向,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做大做强带富龙头,保证扶贫车间健康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发展扶贫车间,在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同时,也拓宽了企业自身发展空间。例如,六峰镇镇政府将闲置的厂房盘活,并同步配套水、电、路等设施,由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东西部协作+订单式加工”模式为主的扶贫车间。建成后,县里通过“三变改革”,利用天津市东丽区帮扶资金予以收购为六峰村集体资产,按协议进行定额分红,增加了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作为腾达公司所建的扶贫车间总车间,还承担了其他车间技术骨干的业务培训、服装裁剪、配送、熨烫等工作。群众在勤劳致富的过程中增强了荣誉感、培植了自信心。

在扶贫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工衣服、制作汽车坐垫、编织地毯等。车间负责人张维林说:“建设扶贫车间,要符合贫困群众需求。我们选择产品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农村妇女容易掌握、快速上手的,这样就能保证生产效率,同时所有产品全部实行订单式生产,保证车间的生产效益,从而保证群众的收入。”

扶贫车间也为当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机遇。甘谷宏鑫服装扶贫车间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日本,国内订单主要来自江苏、浙江、西安等地。负责人巩珊告诉记者,2018年7月创建扶贫车间后,公司由原先的60人扩大到可容纳160人就业。“以前的小车间工人和订单都很稳定,但扶贫车间有政府支持,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未来一定会做大做好。”巩珊说。

临夏州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扶贫机遇,通过给予厂租免费等扶持政策,积极吸引厦门市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建设。厦门市将在东部地区拥有海内外订单和产品制造技术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与临夏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紧密结合起来,扶持兴建了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努力推动已建成的扶贫车间持续长效发展。

2018年7月,厦门凯凤鞋业有限公司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在临夏县建起了扶贫车间,把在厦门进出口鞋产品生产的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引导到临夏。负责人宋凯文告诉记者,绱鞋必须手工完成,厂家有稳定的订单,产品供不应求,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扶贫车间开始只有十几名工人,现在有近50名工人。

宋凯文说,起初很多人在观望,当看到工作的员工拿到实实在在的收入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车间上班,工人之间的带动作用很强。看着工人们从不会到会,从不赚钱到赚钱,宋凯文表示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扶贫车间做大,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去年8月,先锋乡前韩村村民谢根儿等一批贫困户经过培训,来到公司扶贫车间上岗就业。谢根儿告诉记者,培训期一个月,每天有60元补助。考虑到前3个月由于技术不太熟练,挣不了多少钱,可以免费在食堂吃午饭。“今天吃的炸酱面,昨天是臊子面,每天午饭不重样……不用操心午饭问题,只管放心干活挣钱!”谢根儿开心地说。

【编辑点评:扶贫产业如何与分布在陇原贫困乡村的一个个扶贫车间紧密联系?扶贫车间如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化?甘肃在这两个关键问题的探索对各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