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一样的癌症,不一样的结果

———来自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书香医院论坛”的声音

2019年08月28日 08:45 | 作者: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9-08-28zx501_P_1_465_600_1525_1205

编者按:

2019年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升级元年。8月17日,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书香医院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阅读与健康:致敬70年,构筑新时代医学文化”为主题,专家们围绕癌症防治分享新观点,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这些观点,对患者以及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癌症是一种具有古老历史的疾病,而人们曾经对其谈“癌”色变。由于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人们将其定义为这个时代的“瘟疫”。

长久以来,人们在抗击肿瘤的征途上举步维艰。近年来,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那笑一笑能不能让“肿瘤君”逃跑呢?面对患者的自救与医生救治方案我们该如何选择?在8月17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书香医院论坛”上,来自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别具一格的分享。

快乐小鼠vs倒霉小鼠

论坛的序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肿瘤是什么?”的演讲中拉开序幕。

肿瘤的发生,究竟是人体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了还是人在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在一辈子与肿瘤打交道的程书钧院士看来,肿瘤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也是人类衰老过程中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们不可能消灭衰老,也不可能消灭肿瘤,但是可以延缓肿瘤进展时间。”程书钧表示,肿瘤就是把衰老的人淘汰了,这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们要像看待衰老一样的来对待肿瘤,学会和肿瘤“和平共处”。

谈及人文因素和肿瘤的关系,程书钧院士举例说,有科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将患有肿瘤并有遗传病的老鼠关在一个小笼子里,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倒霉小鼠”;而另外的无遗传病但患有肿瘤的老鼠关在另外一个很大空间的笼子里,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快乐小鼠”。这些老鼠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但快乐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就很慢,倒霉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就较快。因为通过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这是造成肿瘤发展的原因。

“另外,人的大脑有一个快乐中枢,刺激它就会分泌多巴胺,人就高兴起来。这个快乐中枢很重要,如果把快乐中枢的功能动用出来,肿瘤就会变小。现实中,有不少肿瘤患者开心地生活,其存活时间也会变长。因此,我们要学着经常奖励自己,少些埋怨,这样肿瘤就会变少,其他疾病也会相应变少。”

程书钧院士表示,大夫如果诊断一个人得了肿瘤,大概有50%的人马上会陷入抑郁焦虑,患者的家人也会跟着抑郁焦虑。有抑郁焦虑情绪的肿瘤患者,其死亡率要比没有抑郁焦虑的患者高大约20%。而且研究表明,有抑郁焦虑的肿瘤患者,其他疾病的重合期比没有抑郁焦虑的患者高一倍,这些现象都给医务工作者们很好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上已经证明了运动对预防肿瘤是很有好处的。“科学家们给一群老鼠注入肿瘤因子,再将其分成两半,一组老鼠不做运动,另一组老鼠做运动。研究结果显示,不运动的老鼠得了肿瘤,而运动的老鼠则没有肿瘤,这就是运动的差别。研究还发现,杀伤肿瘤的细胞可以进入运动老鼠体内,而不运动的老鼠体内杀伤肿瘤的细胞则进去很少。”程书钧院士这样说。

程书钧院士强调,肿瘤学科的发展,要在预防上下功夫。肿瘤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对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肿瘤治疗首先需要调整心态,不对肿瘤过度恐惧;其次,肿瘤患者的治疗不单单是治疗肿瘤,还要把治疗中心放在肿瘤患者身上,这和人文医学有关,因为治疗的主体是人,而不仅仅是肿瘤。”程书钧说。

疾病vs文化

“听了程书钧院士的报告,我开始检讨自己。以前我的嘴角每天早晨都是耷拉着,吊着脸,今后我要让自己保持微笑状态,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

在李敬泽看来,疾病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学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方向。“因为很多疾病至少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分子结构。它既是生命现象,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涉及社会、文化对疾病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比如,过去得肺结核会死人,但你看中国文学也好,欧洲文学也好,围绕肺结核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传统。以至于有人认为,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或者文化的浪漫主义思潮很大程度上是肺结核衍生出来的,比如由肺结核衍生而来的多愁善感、伤感情绪等等。”

谈及癌症和文化的关系,李敬泽表示:“我觉得癌症是现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关于癌症,我们在文化上限定为是一个意味着绝望、死亡的案例,不可抗拒。在这样的文化建构里,有很偏执的并不科学的东西,也有很偏执很绝对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仅需要医生,也需要我们这样的文化人。对于癌症这种疾病在文化的表达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把它表达得更贴切。对于癌症而言,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既合乎生理学也合乎心理学的文化建构,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自救vs医救

“目前,我国每年有380万新发肿瘤患者,这意味着每天至少有一万人新发恶性肿瘤。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办法保证自己一生中不得癌症。”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介绍。

那么,一旦得了癌症该怎么办呢?肿瘤患者家属韩凯先生,分享了与爱人一起抗癌的经验。

“2017年9月,我爱人确诊为结肠癌晚期,手术时发现患癌部位无法切除,只能做化疗、呼吸治疗,且十二指肠随时可能出现穿孔,令我饱受打击,这让我意识到医学和医院是有边界的。为此,我自己做了一些尝试,自己读指南,学习学术话语,把结肠癌专家组的论文和会议讲话都做了整理。结果弄明白了两个事:手术得找顶尖的肝胆外科做;需做基因检测。随后,综合NCBI数据和化疗联合PD-1数据,我制作了一个表格,将相关数据和两家专业治疗肿瘤医院的专家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转化治疗方案。虽然治疗过程比较曲折,且因肿瘤退缩引发了多次肠梗阻,但是治疗效果却很好。2018年2月,爱人经转化治疗后进行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后期做了四次化疗,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正常,和正常人一样。”韩凯表示,现在,他联合对治疗细节研究比较深的患者家属发起了一个志愿者组织,聘请肿瘤专家为刚确诊的肿瘤患者义务进行科普,只为患者们可以少走些弯路。

“目前我国癌症四期的治愈率仅有8%,所以韩凯爱人是幸运的,但这并不是唯一。”对于韩凯的分享,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如是说。

在赵平看来,一个癌症患者需要的不仅是亲人的关怀,更需要社会的关怀。正如同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对于病人,一位能干的医生要比忠实的朋友、亲人更有用。“因此,当大家遇到癌症这样的麻烦时,首先要依靠的是医生。”赵平建议。


编辑:刘畅

关键词:肿瘤 癌症 患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