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杨大林:4700个日夜扎根高寒山区的“守望者”

2019年09月04日 13:50 | 来源:云南网
分享到: 

“我有点累了,先去休息。明天早上,我先起床做早点,你们多睡一会儿。”2017年12月8日23时,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沙力村党总支书记杨大林跟还在加班的其他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说了最后一句话。

可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却发现杨大林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做早点。当大家推开值班室的门进去,只见杨大林已经浑身僵硬,永远地睡着了。

杨大林,这位年仅39岁的彝族汉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那个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每天干劲十足的杨大林走了;那个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身影永远在山间闪现的杨大林走了;那个誓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生活在高寒山区的贫困人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社会的杨大林走了。

21公里:用实际行动建成致富路

地处云贵高原深处的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杨大林担任总支书记的沙力村是这个贫困县里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村平均海拔接近3000多米,属于高寒山区。沙力村共有16个村小组,其中13个为贫困村,3个为深度贫困村。

在杨大林当选村委会主任之前,沙力村有8个村民小组没有通电,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没有一口可保障人畜饮水的水窖。说起沙力村的贫困程度,许多人闻之色变。

2004年,不满26岁的杨大林提出竞选村委会主任,并向村民承诺,如果能够当选,他将不遗余力解决全村的通路、通电、通水问题。

忠诚履行竞选承诺,杨大林这样说了,也这样干了。

为了修通从沙家村到松林、鄢家沟、牛窝子、华新等8个村民小组的21公里通组公路,杨大林费尽了心思。

自己贷款2万元作为通电工程的启动资金,很快解决了三家村、杨家村、新明村等3个村民小组的通电问题。紧接着,他又用父亲的工资作为抵押,贷款10万元,到2010年共计争取资金60余万元,修通从沙家村到松林、鄢家沟、牛窝子、华新等8个村民小组的21公里通组公路。如今,沙力村全部村民小组都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路,全村的发展也迈上了快车道。

“要不是这条路,我父亲的病就被耽搁了。”华新村一位村民说,“杨书记是我们的恩人。”

“杨大林当书记前,村子里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路,天一黑全家人就只能围着火塘‘吹牛’。现在,村里通了水、电、路,没了后顾之忧,大儿子家去年建了新房,两口子双双出去打工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感谢杨书记。”村民杨阿各说。

如今,靠着这条来之不易的毛路,这8个偏远山村的300多农户得以将自家出产的农特产品卖出山外,急病人、待产妇、上学娃,也终于可以乘汽车或摩托车走出大山。

300万:发展特色产业摘掉“穷帽子”

“今年用种药材的收入,准备在宁蒗县城里买个房子。药材种子是大林书记提供给我的,钱都没有还给他,他就走了。”小坪子村杨克古伤感地说。

为了改变“闻之色变”的深度贫困困局,让村民脱贫致富是杨大林一直放在心尖上的事情。“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摘掉沙力村的‘穷帽子’。”

2010年,杨大林成功注册了隆欣黑绵羊养殖公司,并成立合作社,带头发展养殖业。三年来,合作社每年存栏200头黑绵羊,出栏60只,年收入达到10万元。在杨大林的带动下,杨新民、何露甲、何阿史成为养殖黑山羊大户,现每户养殖黑山羊超过60只。

2017年12月8日晚上9点过,就在杨大林去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还买了3瓶饮料、2个罐头到何干干家看望何干干家两个8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何干干悲痛地说:“他叫我到他的公司放羊子,每个月给我1000元钱,每年还送给我10只羊子。他还帮我种了两亩草乌,养起了鸡。”

为了不丢下一户一人,杨大林带领松林、远家沟、加巴村、李家村村民重点种植烤烟,2017年已实现500亩面积,产值250万元产值;发动村委会16户农户种植附子、重楼、草乌等种药材,预计产值为30万元;带领沙家村、华新、新明、中梁子、杨家村等村组发展花椒经济作物,如今已发展为4000亩,产值已达到300万元。

至此,在杨大林的带领下,沙力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沙力村227户900名贫困户已有51户210名成功脱贫出列,当地正逐步摘掉这顶贫困的“帽子”。

“在他和村委会班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沙力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幸福指数大幅提高。”西川乡乡长杨正银这样评价杨大林书记,就在杨大林去世后的第二天,由他亲自牵头的药牡丹试种项目刚刚落实,4亩药牡丹苗下种了,但杨大林书记却再也看不到这些迎风招展的小苗了。

636户:用脚丈量沙力村的每一寸

风吹日晒、刮风下雨;走村串户、挑灯夜战。

在沙力村,总有这样一个身影刻在老百姓的和眼里和心里。

13年,4700个日日夜夜,杨大林用脚丈量着沙力村的每一寸土地,全村16个村小组,636户农户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

在牛窝子村,有杨大林一直关心的杨古布和杨古尾两姐弟,每次经过他们家,杨大林总是带着柴米油盐进门看望。逢年过节,总要为老人添置一些新衣新鞋。每次看到杨大林进门,不会说话的两位老人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之情,仿佛是自己的亲儿子回来了一样。

每当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人们第一时间总会找到杨大林,而这位书记总会耐心听取到访群众的意见,甘作老百姓“出气筒”,并耐心细致地化解双方矛盾。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群众到村委会反映情况特别多,杨大林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耐心细致地讲解扶贫政策,累计完成41起群众来访的答复工作。

“杨大林书记走得太可惜了,沙力村还能遇到这样的一位好书记吗?”沙力村委会副主任何建豪这样说。在共事的短短两年里,杨大林书记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精神使他备受感染。

时光流逝,岁月流转。离开沙力村1年的杨大林,却又好像从未离开。清晨,第一缕阳光就像那“小太阳”一样的杨大林照亮着西川乡沙力村的每一处,如同守望者一样牢牢扎根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编辑点评:杨大林用用汗水“浇开”了沙力村脱贫致富花,用温暖“照亮”了沙力村的脱贫攻坚路。】

编辑:曾珂

关键词:4700个日夜扎根高寒山区的“守望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