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边陲再探明珠 边陲再探明珠

珞巴族村民的“旅游饭”端得稳吃得香

2019年09月17日 14:40 | 作者:孙金诚 邓进 张永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9月17日电(记者 孙金诚  通讯员 邓进 张永华)植被葱茏的山峰展臂环抱,一幢幢崭新的村舍分两排依次修建,蓝瓦红墙,依然保留了木板墙等珞巴民居的传统特色,醒目而美丽。村中心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整洁干净,两旁水渠流水潺潺,渠边树木葱茏,鸟声啁啾。

每家每户都围有一个庭院,院内鲜花怒放,各种果树、蔬菜碧绿如洗,一派祥和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这里是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民俗村。

3

图为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民俗村民居

才召村是珞巴族聚居最为集中的村庄。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

记者走进村委会主任扎西家,他正在自家的院子里编竹器。扎西是个30多岁的汉子,黑黑的皮肤裹不住他笑容里的质朴。交谈中,我们一起回放着才召村的变迁历程。

1985年,政府动员南伊沟山林中居住的珞巴族群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并为村民免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住房。2006年,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珞巴族民俗村特色,再次为珞巴人无偿修建了新居,并对村子进行了整体规划。2010年,西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才召村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村里建起了广场,修建好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村居环境改变了,老百姓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扎西介绍,村民积极利用靠近306省道交通优势,建起了农家乐,吸引着众多游客。“农家乐给大家都带来了增收,乡亲们也努力让游客留下一个‘干净,美丽藏家’的好印象。”

产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心态。扎西告诉记者,村民一开始并不接受旅游开发。“幸好我们珞巴族的习俗就是要听老人的话,村里就请了一位7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10年过去了,现在村民们特别热衷搞旅游,他们不但乐于和外人打交道,还都学会了一些日常交流的汉语。”

产业的发展也让珞巴族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承。

扎西的爱人卓玛在村里的珞巴族服饰加工坊工作。她告诉记者,珞巴织布和服饰是珞巴族的特色产品,加工坊这份工作既传承了民族文化,还能补贴家用,制作出来的产品由县旅游局统一销售,一年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5

图为珞巴族服饰


4

图为珞巴族风格的挎包

“我们还依靠国家开发建设的南伊沟景区,发展文化旅游,让所有珞巴族群众过得更加富裕幸福。”南伊乡副乡长林勇说,去年从3月到国庆,接待了20万游客,不算门票,乡里的旅游产业收入已经超过了200万元。才召村每户获得了1.5万元旅游分红。

在村里,记者碰见村民亚格时,她正和丈夫边巴清扫房前的杂物,门前停着一辆越野车和一辆拖拉机。

“家里还有一辆农用车和一辆耕地的拖拉机。”边巴说,农忙闲暇时他会开农用车帮人拉货,还开越野车到县里送客,一年忙下来,能赚3万元。

米林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在才召村建立了草莓种植基地、蔬菜大棚等。还在援藏单位的帮助下,修建了观光果园,种植桃树、杏树、李树等4000多株。来到才召村的游客可以体验并品尝当地产的水果与蔬菜,为老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

才召村全村41户198人,2016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11567元,实现全部脱贫。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421.17元。

扎西说,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保护、传承和挖掘珞巴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去年投入数百万资金,加强才召村民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早日实现小康。

“下一步,投资8500万元的旅游大环线建成,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对未来,扎西充满了希望。

从以狩猎为生,到学会种植青稞、小麦,再到如今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珞巴族群众迎来了风光无限的美好生活。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