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特刊报道>探索改革路 探索改革路

注重理论创新 推动工作创新——十届全国政协自身建设综述

2019年09月21日 09: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05年7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专题协商会会场。    本报记者  姜贵东  摄
2005年7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专题协商会会场。 本报记者 姜贵东 摄

从2003年至2007年,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5年间,对于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2003年3月,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贾庆林当选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在接下来的5年里,人民政协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尤其是2006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布,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人民政协工作颁发的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发展的行动纲领,掀开了人民政协工作的新篇章。

■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明确提出人民政协理论,注重政协理论研究和建设,为十届全国政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颁布、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等为契机,5年里,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范围涉及人民政协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主要职能和自身建设、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2004年无疑是一个关键年份。3月,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政协章程进行了修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人民政协的指导思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等写入章程,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政协委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等内容。

8月,全国政协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全面概括和阐述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明确提出要用人民政协理论指导政协工作。

9月,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人民政协的重大贡献,科学总结了人民政协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要求。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十届全国政协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初步确立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思想体系和基本框架。伴随着人民政协理论基本框架和思想体系的初步确立,2006年12月,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次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队伍逐步形成,人民政协理论正在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列入各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计划。自此,全国政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

“十届全国政协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深化了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而且推动了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的创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

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正是十届全国政协工作的一大亮点。

专题调研,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十届全国政协专题调研工作在以往历届政协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和求实的特点。

首先,主席带头调研。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带队调研,不仅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推动、影响了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王忠禹、刘延东、李贵鲜、张思卿、罗豪才、李蒙等各位副主席也多次赴各地进行调研。这些调研层次高,选择的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社会影响大,解决问题有力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中肯,不仅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民政协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新的重要途径。

创新带来实效。5年间,十届全国政协专委会组织专题调研278项,已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318件,许多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民政协的专题调研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体现了高层参与、协同配合、注重实效的特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专题协商会也是十届全国政协完善和创新政治协商形式的一项重要探索。

十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每年都召开年度专题调研协调会,确定各专门委员会的重点调研课题。王忠禹副主席主持会议,与各专委会负责人就调研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协商。办公厅也从工作层面加大了协调力度,对于两个以上专委会都关注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协同调研。2005年围绕“十一五”规划,2006年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主题集中、现场互动强、协商氛围浓,十届全国政协连续3年召开5次专题协商会议,相关部委谈情况、讲问题,政协委员出点子、提建议。

提案工作,也在创新的带动下,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08年2月19日,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通气会上,政协提案委员会公布了诸多承办单位提出的236个提案选题题目,供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委员撰写提案时参考。推行分层次办理提案,创办《重要提案摘报》,政协大会前公布提案参考题目,政协大会期间举行提案办理工作情况通报会……这些,正是十届全国政协为提高提案质量进行的一系列创新。

■推进“三化”建设

矢志创新,锐意改革。十届全国政协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使得人民政协事业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005年夏天,近百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十届全国政协组织的第一期委员集中学习研讨班。委员集中学习,是十届政协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这项举措以来,十届全国政协期间,共有2131名政协委员参加了集中学习。

常委会议之后举办学习讲座、定期举办在京委员学习报告会……十届全国政协不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为切实提高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只是十届全国政协矢志创新的一个缩影。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政协的各个专门委员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经济委员会举办每半年一次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港澳台侨委员会积极为海外侨胞提供参政议政机会,5年来共邀请了29个国家的120位海外侨胞列席政协大会;外事委员会积极同具有一定影响的非政府组织、民间友好团体建立联系,拓展对外交往渠道……

“只有不断加强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政协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贾庆林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主要经验时说。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