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特刊报道>奋进新时代 奋进新时代

强党建 勇创新 重监督——十二届全国政协自身建设综述(上)

2019年09月21日 09:52 | 作者:王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俞正声-医药

二○一六年三月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历史的闪光足迹,总会印刻在人民心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道路。这70年人民政协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引领的历史。

回顾历史,检视走过的路径,强化自身建设贯穿了全国政协履职的整个历程———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制度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监督制约……一项项具体有力的举措,凸显着十二届全国政协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以自身过硬能担当的不忘初心,一次次强基固体,为履职尽责筑牢了坚实根基。

■党建引领塑造政治“灵魂”

位于全国政协机关的常委会议厅,是机关干部职工的一个“高端讲堂”。五年内,全国政协主席和多位副主席,都曾走上这个讲堂,给干部职工讲课。大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小到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都能在这个讲堂上找到权威的阐释与解答。

五年里,全国政协常委会学习讲座共举行了17场,讲座由各领域的权威担任主讲人,内容从经济到法治,从历史到外交,从转基因到人工智能,无所不包,各种知识和见解在学习和交流中碰撞、升华,丰富了常委和委员们的知识储备。

与之同步的是,全国政协先后举办三期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报告会等32次,培训1万余人次,强化了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的知责之心、尽责之能、履责之行。

提高履职能力靠学习,也要靠制度保障。全国政协着力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抓好政协委员队伍战略性重塑和建设,实现新时代委员履职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制定修订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规则、各专委会工作指南等20项制度,推进政协协商民主、专委会工作等基础性程序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手,层层传导压力,深入整治“四风”。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着力整治机关工作作风,鼓励干部职工敢于担当、勤政廉政,为履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

政协的民主氛围是宽松的,但履职活动容不得一丝马虎,从十二届全国政协一开局,建设机关干部队伍就被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2015年底,全国政协在9个专门委员会组建了分党组。同时,制定了《专门委员会分党组工作规则》,分别对专委会分党组的性质定位、工作原则、设立程序、组织构成和原则、职责内容、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从全国政协党组到机关党组,从各专委会分党组、机关党委到各党支部,政协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党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作出的重要部署,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传达贯彻。

“专委会分党组的成立夯实了政协党建的组织基础,是政协党建工作的一项开创性的举措。”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侯建民表示,分党组工作规则为专委会分党组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健全了全国政

协党组工作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勇于创新彰显独特智慧

时间回溯到2013年10月22日。这一天,全国政协经过反复酝酿和精心筹备,在政协礼堂金厅举行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是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就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议政建言。

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会议形式——它的议题一般年初就已确定,列入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与会人员充分体现广泛性,全国政协主席等领导同志、相关部委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坐就一个协商议题建言资政;与会者人人畅所欲言,时有争论与交锋在协商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十二届全国政协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又有所创新之举,已成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有效平台,成为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阵地和品牌。它的建立和成功实践,也进一步完善了全国政协协商议政的大格局——每年一次全体会议,两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和两次专题协商会,20次左右双周协商座谈会,再加上通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形式开展的其他协商活动,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加凸显,实践愈加深入。

“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质量”……高层次、高密度、高质量协商,坦诚热烈的交流、直接有效的沟通,产生了良好协商实效。许多重要协商成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

“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未来更需要我们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一步步推进。”2017年3月,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钟晓渝在全国两会期间,如是写下自己十年间的亲身感受。

5年间,十二届全国政协共举办双周协商座谈会76次,邀请约1500人次委员和专家、约300人次部门负责同志参与,其“坦诚、务实、民主”的风格让各界纷纷点赞。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在全体政协委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同时激发了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巨大热情。

自此,全国政协对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实施意见贯彻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对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进行探索;在政协的全体会议上,在委员的调研途中,在与提案办理单位的座谈中等各种场合,人民政协所展现的“中国式商量”越来越散发出人民民主的魅力。

■民主监督创新务实并重

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入10个省区的26个县、走访104个村、600多位农户、召开170余场座谈会……完成如此高强度工作的是全国政协调研组,9路人马调研的主题是共同的:“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而是“监督性调研”。

监督性调研,是十二届全国政协于2015年开始探索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是试图破解多年来民主监督短板的一种尝试。

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执政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写进了党内法规。这个沉甸甸的“第一次”,赋予了人民政协新的重要使命。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深有感触:十二届全国政协的一大特点就是监督性视察调研明显多了,“这样的视察调研深入、接地气”。

“由2015年的12项占11%,发展到2017年的20项占28%。”这组数字说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视察调研的监督性议题占比的变化。数字的背后,是全国政协围绕民主监督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围绕履责不力提出批评、针对存在不足督促改进;

持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年年聚焦,接力建言,涉及扶贫问题的视察调研遍及17个省、区、市,实现脱贫攻坚主战场全覆盖;

在对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等问题上,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持续关注,追踪监督,推动整改;

连续两年围绕精准扶贫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重点议题重点议政,常议常新、步步深入。

……

回顾过往,全国政协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坦诚、务实的协商,民主监督的敢为意识,体现在一份份履职成绩单中。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举例说,社法委自2013年关注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问题,已连续多年对该问题进行跟踪,开展了推动文件出台、监督文件落实的活动。

每一项监督性调研和履职活动,无一不是经过大量的前期策划和精心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使政协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地传递到党政决策层,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每次开展的监督性调研活动,都回应了民声,契合了时代命题。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项调研议政活动都取得了实效,推动着相关工作改进和政策出台。”吕忠梅说。

(本报记者王泳整理)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