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我为什么写《中国饭碗》

2019年09月23日 10:20 | 作者:王树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正在满怀激情地赶写构思已久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国饭碗》。下决心写这个题材,一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我年近70年的人生中,饭碗问题曾是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们常年累月忧心忡忡,且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一件大事。如今好了,“粮满仓、油满缸,身健体壮怕发胖。”似乎整个社会都觉得日子好得不得了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新中国成立70年,解决了“让14亿人吃饱饭”这个大难题。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精准扶贫的达标,中国人吃饭的确不成问题。包括那些需要社会托底的特困户和特殊群体,也已经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但我们也要看到,饭碗问题是一个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问题,常常存在着极大的变数。从这条规律出发,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重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而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听说过、经历过和思考过的许许多多与饭碗有关的故事。

我母亲一辈子生过6个儿女。最大的是1945年出生,乳名“玲玲”的姐姐。母亲告诉我,那是一个模样俊俏、长相喜人的小姑娘。然而,1946年国民党抓兵抢粮的时候,父亲母亲为了逃避兵燹,只得抱着襁褓里的姐姐逃难。那时,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被抢光。等兵痞们退了,我家和多数人家一样,家里连饭碗也没有了。没有粮食,母亲也没了奶水,加上连吓带怕,姐姐不几天便夭折了。直到1947年有了我现在的大哥,母亲的情绪才渐渐好起来。

1948年土地改革的时候,我家除了分到几亩地,还分到一盘碾子。父亲高兴地说:地有了,碾子有了,饭碗就不愁了。所以,父亲就给我那个那一年出生的二哥取名“碾子”。然而,这个寄托着父母亲有粮吃、有米碾的二哥,也未能熬过那个新中国即将诞生前的暗夜。因为碾子虽然有了,却没有供它运转的米粮。就这样,嗷嗷待哺的二哥也不幸夭折于天亮之前的那个时辰。

之后,就轮到我这个出生于1951年的生命见证历史了。幸运的是,我来到这个世上,仿佛就是为了给“中国饭碗”这个世世代代都为之忧心的话题作证明一样,让我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最初粮食生产的比较困难,到如今养活14亿人口而无缺粮断炊之虞的变化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毛主席正是从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弊端中看出了“组织起来”的重大意义,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就发出了大办农业合作化的号召。1953年前后,毛主席对200多个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做过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水土保持,让大泉山变了样子”“谁说鸡毛不能上天”……这些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让中国人饭碗不再断顿的话语,真的让我们的粮食生产在旧社会长期低下的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记得1956年麦收时节,父亲到乡公所开会。他特意选了一把麦穗,领着我和哥哥给毛主席像三鞠躬,说:“俺家的碾子派上用场啦!”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一些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好在国家及时出台了《农业纲要四十条》以及“八字宪法”,实行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给农民分自留地,很快就扭转了局面。1962年麦收季节,家乡的小麦获得大丰收。乡亲们集合在打麦场上庆贺丰收的时候,心里都特别高兴。一位有些说书底子的老伯伯说:古往今来,人们拼死拼活,不管是“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吴广,还是“耕者有其田”的刘邦项羽;不管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借地分田;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保住人们的饭碗。那天,老伯伯讲到动情处,望着天上的月亮,即席吟出一首诗:古人称月白玉盘,我看月亮像只碗。但愿饭碗别像月,无阴无缺常满满。

这诗说不上什么风雅,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中国人啊,想有个仓满囤流的饭碗子,是多么不容易呀!于是,从16岁当兵开始,我就把眼珠子瞪得溜圆,时刻关注着国人的饭碗和自己的肚皮。

1968年以来,我到过河南新乡七里营、山东曲阜夏家村、山西大寨、烟台下丁家、平顺县西沟村、河北王国藩“穷棒子社”、河南林县红旗渠、河北临西县东留固村……并且参与了几本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书籍的写作。这一切,都让我无形中对“中国饭碗”这个话题有了一种渗入骨髓的缱绻与难以割舍的情怀。尤其是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这可真是一次大解放。我当时在全国最贫苦的山东德州地区任地委研究室副主任,跑遍了13个县市的252个人民公社,群众得知消息后的那股子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如今,一转眼40多年过去,德州早已从吃不饱的贫困地区,变成了全省首个亩产吨粮的产粮大市。

几十年来,我的工作经历基本上都与“中国饭碗”密切相关。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对“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有着不可推卸的宣传责任。尤其是不久前,我第二次从北大荒建三江农垦局考察归来,看到这片当年曾经“也有兔子也有狼”的荒蛮之地已经变成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压舱石,便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我开始了《中国饭碗》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它既记录了我国粮食生产走过的路,也是对未来“中国饭碗”的展望与关切。我想把它作为自己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一份心意。

新中国,靠着全体人民的努力,终于让国人有了盛满自己生产的粮食的饭碗,而且是一个供养着14亿人口的饭碗。这不光是铁饭碗,还是金饭碗,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作者王树理,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饭碗 中国饭碗 新中国 成立 中国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