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菌子丰收了,“菌”俏产业脱贫路

2019年09月24日 15:42 | 作者:赖盈盈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贵州是孕育百菇的宝地,有22个科72个属268种食用菌。

冬暖夏凉、空气湿润、雨热同期,丰富的山地立体气候,让百菇在贵州大地竞相绽放。

与百菇齐放的,是贵州菇农的笑颜。

从食用菌生产弱小省份一跃进入全国第二梯队,具备了跻身年产100万吨以上全国第一梯队的条件,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

作为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方式多种多样,是我省山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来源之一。仅2018年,食用菌产业就带动全省19万贫困人口脱贫。

目前,我省除个别不具备自然条件的县之外,其他县(市、区)和开发区都发展了食用菌产业。

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路径,贵州食用菌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陆续引进了上海雪榕生物、辽宁福顺三友、湖北裕国菇业等一大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国食用菌企业30强有9家落户贵州。

打造特色食用菌产业强省,贵州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我省食用菌产业将围绕种植30亿棒(万亩)食用菌,实现“产销两旺、质效双升”的目标任务,大力发展优势大宗食用菌,大力发展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打造特色食用菌产业强省。

夏秋采收忙,冬春有活干,贵州菇农幸福生活来。

政府赠农好“财”菌

七八月份,是安龙香菇卖得最好的季节。安龙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里,村民刘发芬开心地忙着采摘香菇。

“我家4个棚(合2个标准棚),一年能挣10多万元,除去开支也有七八万元。”刘发芬家是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之前一直奔波在外,以务工为生。“在家门口种香菇,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收入比出门打工强好几倍咯!”

食用菌是典型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具有可周年生产、生产周期短、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经济效益达到大产作物10倍以上。因此,有“一亩菌十亩田”的说法。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对没有找到有效产业扶贫路径的深度贫困县、乡、村,有条件适宜种植食用菌的,加快推动食用菌种植。

省农村产业革命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迅速抓贯彻落实,组织一批有实力的优强企业与深度贫困县进行对接,组织一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服务,组织一批金融机构加强资金支持,促成龙头企业与深度贫困县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

菌种保供、菌材供应、基地建设、种植安排、壮大经营主体、技术培训、食品安全和品牌建设、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废料资源化利用等十项重点任务,不断落细落实;菌种工程、菌材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人才保障工程和绿色发展工程等五大工程,正持续加速推进。

为决战脱贫攻坚,全省各地加速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快速增收。我省除个别县自然条件不具备,其他县(市、区)和开发区都发展了食用菌产业。

道真自治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确立了打造“菜县菇乡”的目标。

剑河县建立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乡镇党政一把手联系服务食用菌产业的机制,高位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此外,在印江、台江、从江等地建立16个省级栽培种植生产基地,在织金等地建立红托竹荪试验示范基地350亩。

为决胜同步小康,省直有关部门精心呵护“小菌菇”茁壮成长。

2019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审批通过5个食用菌项目,总投资3.95亿元,涉及3个深度贫困县。省农业农村厅、省食用菌专班支持农银企产业共同体项目19个,安排财政资金2.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20.8亿元,涉及9个深度贫困县。

食用菌已纳入2019年中央财政奖补试点险种,省级食用菌专项、省农业农村厅部门预算各安排1000万元,引导市县推进食用菌政策性农业保险。

截至8月底,全省累计开展食用菌技能培训3000余人。省教育厅在铜仁、毕节等地建立了33个食用菌产学研基地。

省市场监管局立项23项食用菌地方标准,发布2项地方标准。已有15家食用菌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6700亩。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贵州“小菌菇”正加速向贫困乡村覆盖,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

生财有道菌农笑

在织金县茶店乡桂花竹荪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村民谢琴左手小心地握住菌柄,右手拿着小刀,在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底部轻轻一划,一棵完好的竹荪便被采摘下来。

短短几分钟,她就采了满满一篮子竹荪。“基地建起来后,我几乎天天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80元,一年下来挣个2万元没问题。”

“基地占地500亩,丰采期每天需要上百名工人才能应付得过来。”织金县芳洲红托竹荪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段家芳介绍。

在织金,像芳洲红托竹荪发展有限公司这样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竹荪制种、种植公司和合作社已有16家。

发展产业的根本目的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能确保贫困群众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收益。

我省精选了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22个模式案例,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

安龙县总结出“1210”模式,让1户贫困户进入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每年生产两季食用菌,收入10万元以上。政府负责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公司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保底价格收购产品;合作社作为中介方,负责流转大棚建设用地,动员、推荐农户到公司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农户只需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采摘。2018年,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户1.57万户6.49万人。

黔西县引进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1+10+N”(1个龙头企业带动10个示范合作社,10个示范合作社带动N户种植户)的产业裂变模式发展。

公司统一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繁育、供应菌种或菌棒,统一由合作社按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出菇)管理,并由公司统一保护价回收、加工、销售。规避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了80%的农户每个菌棒获得收益2元。

目前,该县共建成标准化示范种植区3个,带动农户1586户,其中贫困户526户1735人,户均增收1.9万元。

据统计,全省共有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766家,其中设计产能大于1000万棒/年的生产主体77家。

今年以来,我省已新增省级龙头企业8家,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打造3个产业集聚区,在黔西南建立以香菇、木耳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在黔东北建立以香菇、木耳、茶树菇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在黔西北建立以香菇、红托竹荪、冬荪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推动食用菌产业链垂直整合。

贵州食用菌正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众多菇农也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利益联结机制的保障下,种得好、赚得欢。

深耕市场菌“财”到

种得出,还要卖得好,农户才能拿到真金白银。

今年3月,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开业,专门设立食用菌交易专区,有销售档口58个,一期招商吸纳食用菌商户300余家,涵盖香菇、平菇、金针菇和茶树菇等22种品类,日均交易总量达54吨。

8月16日,在物流园举办的全省学生营养餐产销对接会上,要求各地着力提高食用菌在学生营养餐本地农产品的采购份额,并向进超市、进医院等“七进”延伸。

覆盖本地市场的同时,跑上海、赴广州,山野之间的“小菌菇”奔向远方。

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我省统筹谋划在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销方案。

我省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列入2019年各市州与对口帮扶城市间的帮扶协议内容,进一步推动“黔菌出山”。

6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贵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展示了4家企业的10多种食用菌产品,推动沪黔两地14家企业完成结对签约,签约内容中全部包含生鲜食用菌或干品品类。

7月22日,在广州市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举办的推介活动上,推介了11个食用菌产品。广东江楠农业集团、广东胜佳超市有限公司等19家大型企业和1000多经营户,现场考察了贵州食用菌产品。

此外,还在江南市场设立了贵州食用菌直销档口。

针对东南亚市场对平菇、金针菇等菌类的需求,我省还在云南河口建成面向东南亚市场的贵州绿色农产品分销中心,并在东南亚国家设立了9个分销窗口,积极拓展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境外市场。

通过先期市场试销,已销售白云区、威宁自治县等地生产的食用菌120吨。

线下市场活跃的同时,上平台、做电商,长在深闺的“小菌菇”成功触“网”出山。

如今,深山里的农户做电商已不是新鲜事。今年以来,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品种在电商渠道销售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截至8月,我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食用菌共计1200万元,其中省商务厅通过协助广州唯品会选品销售1.9万余单,销售额达到612万元。

今年以来,我省在农商互联平台销售食用菌3.56万吨、金额6.74亿元;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累计交易食用菌2.7万吨,交易额3.6亿元。

“黔菌出山”,方兴未艾。贵州“小菌菇”跑得越来越远,走上越来越多的餐桌。

关键词:“菌”俏产业脱贫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