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壮丽呼吸70年: 呼吸慢病领域的中国故事

2019年09月26日 20:08 | 作者:月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广州9月2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际,以“多维创新,肺驰全程”为主题的第十八届阿斯利康呼吸周大会近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千余名国内外呼吸领域专家,共同分享了建国70周年来呼吸领域的多维成果。呼吸慢病的中国流调、中国实践、中国推广和中国模式成热点话题。


阿斯利康第十八届呼吸周大会现场

阿斯利康第十八届呼吸周大会现场

中国故事:呼吸慢病的中国发现、中国流调、中国实践和中国推广

哮喘和慢阻肺是我国呼吸慢病中的主要病种。回首我国的呼吸疾病发展史,哮喘、慢阻肺等呼吸慢病的认知、研究和诊疗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是我国呼吸慢病的起步阶段,中国呼吸界开始对哮喘开展研究。但在当时,无论是疾病认知还是诊疗方式上均存在明显不足。以哮喘为例,由于临床治疗用药缺乏,哮喘被看做是一种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大、死亡率高的疾病。而不断提高的发病率,也让哮喘经历了“未知”与“爆发”并存的危机时代。

90年代后,中国呼吸慢病防治工作开始飞速发展。199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正式成立,意味着我国呼吸疾病研究正式走向正轨。1995年,为应对严峻的疾病负担,全球首个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正式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哮喘这种慢性呼吸疾病的认知。而当年,我国深受尊敬的陈育智教授、钟南山院士就已经参与GINA的编写,殷凯生教授也参与了审稿。

随着新的治疗方式的不断出现,我国也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呼吸慢病领域的研究实力。中国在大型国际研究中的参与度不断增加,呼吸慢病领域的中国发现、中国流调、中国实践和中国推广也越来越被世界熟知和认可。

中国发现为新型药物研发和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中国流调为合理的健康措施及疾病诊疗提供了数据支持,中国实践为改善中国呼吸慢性疾病控制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推广则通过指南与共识起草和发表共同助力呼吸慢性疾病标准化的诊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哮喘领域,1992年,作为哮喘的分型,钟南山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隐匿性哮喘概念;2013年,我国首先报道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一种新型哮喘临床表型。1990、2000、2010年三次,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确定了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而我国首次参与的哮喘全球大型临床研究START,证实了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全球突破性意义的SYGMA研究的中国亚组分析,也为优化哮喘治疗方案提供了力证 。

慢阻肺领域,2006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倡导下,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慢阻肺联盟。2018年,王辰院士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发表。同年,由其领衔中国参与的KRONOS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呼吸病学,证明搭载共悬浮技术的三联疗法在慢阻肺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慢阻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辰院士的人群研究表明,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广东慢阻肺质控研究也显示,我国慢阻肺住院病人1年死亡率高达近10%。人数庞大、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另一面,是慢阻肺疾病面临的“知晓率低”、“诊断率低”、“随访率低”的现状,还有大量的患者来自基层和贫困人群。

改变哮喘、慢阻肺等主要慢性呼吸疾病的诊疗现状,成为我国的学者和社会各界合力探索中国特色模式的原动力。

2018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建设在中国卫健委的指导下由四大学会共同发起,意在通过部门建制、业务建制、设备建制、人员建制、管理建制和文化建设等六方面对呼吸学科进行规范化建设,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呼吸学科,让呼吸疾病患者得到同质化的治疗和管理。

一年来,我国PCCM呼吸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截至2019年8月,在各方的鼎立支持下,全国30个省市范围内,已有近900家医疗机构完成了PCCM认证。同时,在PCCM基础上,针对哮喘和慢阻肺等全病程管理的咳喘管理中心也应运而生。对广大有咳喘症状的呼吸疾病患者,通过基层早期筛查、分级诊断、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并引导患者回到基层长期随访、最终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慢病社区化管理闭环。同时,为了提高儿童的哮喘控制率,结合智能雾化设备及理念的儿童标准化哮喘门诊也在近年来迅速开设——这都是中国模式的探索成果。

步履不停,呼吸中国故事新篇章

从中国发现、中国实践、中国流调、中国推广到中国模式,呼吸慢病的中国故事不断迈步向前。

2019年,呼吸领域发展再次迎来历史的机遇。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的颁布,将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上升到了国家行动的层面。我国第一次将慢阻肺等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的慢性病在国家行动中同时提出。

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联合多方力量,进一步解决以哮喘和慢阻肺为代表的呼吸慢病的巨大挑战,将是呼吸各界人士的未来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对哮喘及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的重视,加大对医生及患者的教育力度,合理为疾病“减负”。如联合专家、企业、政府合力提升基层医生呼吸慢病的规范诊疗,让肺功能筛查和哮喘及慢阻肺等疾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5G等创新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医联体为依托,让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有限的资源“松绑”,实现基层与三甲医院的上下联动。从而,让更多的呼吸慢病患者能够从咳喘症状开始,早发现、早治疗、并实现真正的慢病管理。

谈到呼吸领域的未来发展,钟南山院士不无感慨地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呼吸慢性疾病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对于呼吸慢性疾病越来越重视,‘健康中国2030’,关于呼吸慢性疾病的规划也越来越具体。相信多方努力,我国呼吸慢性疾病领域有机会引领世界。”

回望70年,呼吸慢病从认知不足、药物明显缺乏逐渐与国际接轨。而随着治疗领域的不断创新,国家新药审批的不断加快,治疗慢阻肺和重症哮喘的多种创新药物将有望在第一时间引进中国,进一步改变呼吸慢病的标准治疗,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赖明隆先生表示:“伴随着呼吸领域发展的历史车轮,呼吸周已走过了十八载。1993年进入中国至今,阿斯利康心怀患者,与呼吸领域共同成长,并作为呼吸领域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始终致力于让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

呼吸慢病的中国故事,仍在书写新的篇章。(月萱)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呼吸 中国 哮喘 疾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