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王建:黄河岸边的制埙人

2019年10月08日 10:18 | 作者:靳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王建简介:

河南省武陟县政协常委,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

彩C2019-10-08zx801_P_1_521_624_1580_1259

埙,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为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发声器,用以诱捕猎物。后来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了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黄河泥细腻、光鲜、柔滑、富黏性,有极强的可塑性。王建把从黄河岸边采集来的黄河泥像揉面一样搓揉,然后取拳头般大的泥团用双手揉捏造型,形成笔筒状后再封口抹光,接着打孔、试吹、调音,晾干打磨光亮即可吹奏。

一枚精巧的黄河泥埙便由此诞生。

少时识埙

1985年,小镇的电影院里,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正瞪大眼睛注视着电影幕布。令他心驰神往的不是影片的剧情,而是片中的插曲,每当那深沉、怀古的音乐响起时,少年便莫名地兴奋起来。

他一边攥着手里的电影票,一边默记着旋律……这是他从未听过的音色,又好像是已经听了一辈子的声音。那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周而复始、绵延不绝。

这部电影叫《神医扁鹊》,这位少年叫王建,电影配乐中的乐器叫埙。

王建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是个小学校长,善于吹笛,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爱上了吹笛子。凭借父亲传授的吹笛技艺,1992年考入了沈阳空军某部歌舞团,并在那里结识了著名的笛子大师魏显忠。

“有一天,我到部队附近的乐器店里转悠,那是沈阳音乐学院旁边唯一一家有埙卖的店。那埙摆在高而僻的角落,我一眼见到埙就感到格外的亲切,《神医扁鹊》中的旋律瞬间在脑海中响起。”回想起来,每个细节王建都记忆犹新。“再一看价格,好几百块”,王建说,当时自己在部队的津贴一个月仅有20多元,“这枚埙的价格对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多少年过去了,王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枚6孔埙,梨形的。

没有钱,买不起埙,王建就想方设法自己做埙。他仔细研究了乐器店里埙的造型,记录下打孔的位置和整体布局……

“我曾想过用酒瓶或者输液瓶改制成一枚埙,还打过部队水壶的主意。”对于这些天马行空的做法,王建此时想起仍忍俊不禁。“后来,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做泥响蛋、摔泥砂锅儿的时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建在部队附近的工地上找了一些黏土,开始捏着做,“为了烧制泥埙,我专门申请到炊事班,因为那有炉火。”

“当时还是劈柴烧火。当我把泥埙放到火里的时候,直接就炸裂了,因为温度过高、火太急,心疼得不得了。”王建说,之后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因为对烧制温度还不了解,烧裂了很多埙,终于在1993年3月成功烧制出了第一枚埙。“这枚埙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红色,虽然很不好看,还只能吹出呜呜的声响,这也把我高兴坏了。”

后来,王建在部队中做出了相对成熟的8孔埙,采用顺指法,音域是低音5到中音6。

制埙以情

2004年,复员后的王建创立了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中。那时候,知道埙的人并不多,愿意学吹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王建的工作室主要是以教竹笛、葫芦丝和一些普通流行的乐器为主。这时的他一边教学,一边勤学苦练,对竹笛、口笛、箫、埙、篪、葫芦丝、巴乌等吹奏乐器样样涉猎,以至样样精通。

但记忆中的埙音仍让他念念不忘,魂牵梦萦。

“我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再方便不过了。”王建说,日常工作赚来的收入和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研制埙、琢磨埙了。

这种“玩泥巴”的行为最初并不被理解,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王建的爱人王玲说,“刚开始我也不懂老王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直到听到老王用泥埙吹奏出来的音乐后,心情瞬间变好,埙音真的让人着迷。”

“老王去黄河边取来胶泥,胶泥是无声的,但是经过老王制作,它变成有声的了,变成能吹出美妙音乐的黄河泥埙。”王玲说,每一枚埙都是经过几十道工序,由老王纯手工捏造的,可以说,每一枚埙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我觉得老王是在做一件好事,一件有意义的事。”

得到了妻子的支持,王建更有干劲了。“想要美观,还可以刻字、涂漆、上色。”王建说,只有创新才能赋予泥埙新的生命。为此,王建不断研究泥埙大小和埙壁厚度的微弱差别对声音产生的影响,力求所制的每一枚埙都能吹奏出最优美动听的音调。在保证音色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在泥埙上雕刻出字画、民俗、图腾等丰富的内容,使朴拙的泥埙变得光彩明亮,精美绝伦。

有别于目前主流的制埙方法,王建依然保持着纯手工捏制的黄河泥埙。虽然这种制作工艺耗时、耗力,且个体差异相对较大,不利于大量生产与销售,但王建依然坚持着这种传统的工艺,用手指与身体去感知,亲手拿捏、从不马虎。

采泥、练泥、摔泥、醒泥、捏制、调音……每枚埙的问世需要四五十道工序。“这么复杂!”面对记者的感叹,王建却淡然一笑,“因为我喜欢它,所以也不觉得复杂,每次都是新的尝试,非常有趣。”

王玲还会为每一枚埙起名字:根据每个埙的造型,“踏沙美人”“小楼昨夜”“寒江独钓”“别样江山”……这些名字凭感觉就出来了。

赋埙以生

蜿蜒的黄河贯穿中原大地,流淌的黄泥砂水,孕育出拙厚的文明。

在中原大地的身怀里,曾经出土过很多陶埙,陶埙之“陶”,即来自普通的黏土,这是制埙的上佳材料。

武陟县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与郑州隔河相望,自古以来为治黄重地,黄河文化积淀厚重。

2013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武陟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美誉,同时成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这其中,黄河泥埙作为传播黄河文化的新载体之一扮演着重要角色。2016年6月,武涉县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级非遗名录。

取自黄河滩地的黏土,加入水的滋润,再经由王建的一双大手,和面般地揉捏、轻抚拨弄,被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形状。看似简单的手法,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平静的心绪。

“黄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王建说,用黄河泥做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域宽广、古朴淡雅而手感温润,散发着黄河泥土独特的气息。

黄河泥埙坊应运而生。

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器物而已,但在王建眼里,它身上同样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我用黄河水、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王建将这句话挂在自己的工作室,更铭刻到灵魂深处。

王建灵巧的双手赋予了黄河泥埙灵动的生命,他的泥埙穿越千年时光焕发出熠熠光彩,以小见大地彰显出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2013年8月,德国著名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前来参观考察,他们对王建的黄河泥埙赞不绝口,还专门招了一批德国客人来参观了黄河泥埙工作室。虽然语言不通、文化底蕴迥异,但每介绍一种黄河泥埙,王建便会用其吹奏一段音乐。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纷纷竖起大拇指,并拜师学艺,邀请王建到德国教学。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王建至今还记得德国造访者说的这句话。

2018年7月,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华夏中乐团诚邀王建赴澳参加“澳中文化交流周”活动。来自黄河文化之乡的王建和他的泥埙走出了国门,再一次走向了世界舞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听到并爱上王建的黄河泥埙。

在常年与自然物质打交道和技艺磨炼中,王建早已经将物质原料和自己的身体血液融合在一起。作为中国黄河文化特邀研究员,王建充分利用自己的“新”,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注入了新活力,发挥出民间艺术精英人士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和力量。

传埙以心

2016年10月,郑州师范学院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选定黄河泥埙作为学生高雅艺术选修课,王建被聘为客座教授,每周授课一次,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

王建格外重视这项活动,他说:“对于传统艺术,我们要做到保护、发扬和传承,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能让广大青年学生走近古老的传统文化,引导他们发现黄河泥埙的美并去爱上它,并通过小小泥埙去传播黄河文化,我们就有了传承人,古老的传统艺术就能够永葆青春。”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深深为黄河泥埙独特的魅力所折服,自发成立了拥有80余人的黄河泥埙乐团,在高校中传播黄河泥埙文化,迅速掀起了一股高校“泥埙热”。

通过此次授课,王建深深地感觉到黄河泥埙的发扬推广不仅要向上、向高层次延伸,更应该俯下身来,将这项高雅传统艺术推广到广大群众、青少年学生中去,“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应该是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接触、了解传统艺术并乐在其中,曲高和寡必定会使传统艺术在注重效率的当代社会中失掉活力。”

随后,王建开展了黄河泥埙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让小学生从小认识、热爱黄河泥埙,动手学做、学吹黄河泥埙,接受黄河文化熏陶。

“对于孩子们来说,埙的吹奏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在刚启蒙的时候,吹响埙是第一步,如果没有掌握合理的方法,不但吹不响埙,而且很快就会头晕眼花。”王建说,首先要教孩子们腹式呼吸法,引导他们用笔套进行试练,先吹响笔套再吹响埙,几节课的努力之后,孩子们开始能渐渐吹响埙了,“听到古老而又神秘的音符从自己的口中吹出,他们别提有多开心了。”孩子们的开心,王建感同身受。

王建告诉记者,不少埙友自发成立了黄河泥埙乐团,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对埙音的痴迷而聚在一起,共担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往事越千年,埙音传千古。“从艺之路从来都是艰辛的,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是不能轻易舍弃的。”从电影《神医扁鹊》开始,王建与埙已经结缘了30多年,王建常感叹埙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厚重的黄河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更希望把黄河泥埙这一凝结着黄河文化精髓的古老技艺保护好、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让黄河泥埙这朵美丽的黄河浪花光耀世界。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黄河 王建 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