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上海民众对精神疾病患者负面态度下降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当日公布第四次公众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上海民众精神卫生基本知识稳步增加,已提高到76.7%,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也开始有了变化,持负面态度的比例降到了39%。同时,人们对焦虑症的正确识别率有所提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组织10日启动“健康上海-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发出行动倡议,倡导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全力建设上海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推进本市开展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1992年发起,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今年世界精神卫生联盟发布的主题是“心理健康促进和自杀预防”。上海以“健康上海,和谐心身”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号召关注心理和身体健康,推动“健康上海”建设发展。
据了解,此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等10个部门共同发文,启动了上海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上海的试点工作覆盖所有16个区,力争经过3年的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健康上海、平安上海建设,基本形成适应上海城市特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框架,促进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
上海组织的第四次公众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全市16个区19个监测点,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病因认识、求助方式以及对疾病的态度和偏见。此前,2011、2013和2016年上海曾三次组织公众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
调查显示,87.6%的民众认识到,虽然精神疾病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但也是有办法预防和治疗的;逾93%的民众知道,养育者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避免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96.7%的民众知道,规律的运动,多动脑,多接触社会能预防老年痴呆;94.7民众不排斥、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有利于其康复。
根据调查结果,民众对于精神疾病病因认识不足,求助于心理专业服务的比例无明显提高,建议到精神科就诊者反而下降。这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
民众对精神疾病知其然,不知其所有然,对病因理解有偏颇。多数人认为案例中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是患者“工作压力大”或“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很少比例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类存在着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的病,而归咎于个人主观问题。面对患病案例,受调查民众求助方式各异。
调查显示,改变态度和行为远比获得知识要难。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并未因精神卫生知识或精神疾病知晓度的提高而有所改善,“可怜”“危险”的偏见依然存在。
编辑:刘畅
关键词:精神 疾病 上海 卫生 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