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路在脚下

——三位第一书记的扶贫小记

2019年10月11日 10:31 | 作者:王金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91011004-zx6

贺家塬村新貌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数据显示,两年来,宁夏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0.8万人,99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1.08%,下降到2018年的3%。

就同心县预旺镇而言,脱贫攻坚的成绩更加显而易见。预旺镇所有的11个村庄,全部是贫困村。2014年全镇建档立卡2308户9012人,截止到2019年8月底,已脱贫1703户65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1%。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10元。

脱贫攻坚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政策,得益于政府的努力,也得益于成千上万“第一书记”的下乡帮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中,我们看到扶贫“第一书记”的身影。他们是这场战役中冲在第一线的宣讲员、指挥员、战斗员。近日,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了3位驻扎在预旺镇贫困村中的第一书记———

▲▲▲贺家塬村第一书记丁海燕:

“既然来了,我就要把这个工作干好,干踏实。”

黄土高原上,沉甸甸的谷穗正在归仓。这1150亩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谷子,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贺家塬村第一书记丁海燕今年新引进的项目。仅此一项就将原有土地收益提升了近3倍。望着丰收的良田,贺家塬的乡亲们露出了笑容。

“丁书记,你让干啥就干啥。”这是4年前贺家塬村村民挽留丁海燕时说的话,也是打动丁海燕,留在贺家塬村与村民共同肩负起脱贫重担的一句话。至今,丁海燕说起当年的情景,她依旧热泪盈眶。

“我当时被这种信任和依赖深深地打动了,我认为贫穷不应该属于老人、贫穷不应该属于妇女,贫穷更不应该属于孩子。”

贺家塬的老百姓是说话算话的。4年来,他们真的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丁书记让干啥就干啥。从养鸡到养羊再到养牛,从告别种植低产小麦到如今形成中药材、小杂粮、红葱、黄花为主的种植格局,贺家塬村的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丁海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8000元/年。”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丁海燕回忆起当年刚进村的情形:“脚下没有路,眼中没有绿;屋里不生火,柜中无细粮;一袋土豆吃一冬……”2015年,49岁的丁海燕初到贺家塬村,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入户走访时,村民们认为她也不过是市里派来“待几天”的,因此“没有一句实话”。

为了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丁海燕租住在老乡家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慢慢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大家也对她说了实话。“我们也想致富,但找不到出路。”“我们也担心你来两天就走了呢。”“你一个女人,年纪也不小了,谁知道你能干出个啥样子。”……村民们的疑惑让丁海燕感到了使命的重大。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丁海燕一面了解考察村里的情况,一面思索着贺家塬的发展方向。当天气转凉的时候,丁海燕要回家取换季的衣服。

望着第一书记离村的身影,村民们就在她身后不远不近地跟着。“你走,他们也走;你停下来,他们也停下来。”丁海燕说,“我就回过头去,问他们干啥。”村民说:“你走了就不回来了吧?”一句话让丁海燕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只要你不走,你让干啥就干啥。”村民们的话深深刺痛了丁海燕。这是信任,更是期待,村民们那时已经认定这位第一书记就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丁海燕望着这些可爱的村民说道:“我不走,我不走,我就是来帮助你们脱贫的。”

回到市里的丁海燕很快再次回到村里。她的行动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丁海燕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近到盐池、隆德,远到甘肃临夏参观取经。她为贺家塬村引进了覆膜玉米、无核葫芦、黄花菜等作物,村民纷纷响应,拿出最好的地试种。

面对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现状,丁海燕为每家每户设计了脱贫套餐。经验不足、没有本钱,养不好牛羊,就先从养鸡开始;体力差干不了农活,扎扫帚也能挣钱……2016年,丁海燕为黑正刚一家6口定下的扶贫套餐是:种植红薯3亩、小麦10亩、土豆5亩、糜子10亩、无籽葫芦40亩,养殖鸡100只、羊10只,全年劳务收入1.5万元。黑正刚一家按计划实施,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当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7000元,实现了脱贫。这样的套餐覆盖了全村常住的52户,每户都不一样。

通过4年的努力,而今,贺家塬村彻底改变了模样,公路通了、自来水通了、人们脱贫致富的心眼也通了。一排排整齐的脱贫房,房前屋后种满了高粱、土豆,养上了家禽、草畜,丁书记倡导的“庭院产业”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丁海燕是吴忠市水务局工会主席、吴忠市政协委员、贺家塬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她还得到国家表彰,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获得者。按照相关规定,丁海燕早就可以回到原工作岗位了,但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干完。老百姓舍不得她走,她也放心不下贺家塬的乡亲们。“既然来了,我就要把这个工作干好,干踏实。”

▲▲▲青羊泉村第一书记王琦

“我是老兵,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王琦是1992年入伍、2017年转业的一名“老兵”,他曾先后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而今他又成为了扶贫第一线上的一名“新兵。”到青羊泉村接班第一书记仅仅半年多时间,这一次他又是主动请缨:“我是老兵,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青羊泉村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地处高高的塬上,进村出村只有一条路。这条路需要下到深深的沟底再爬上高高的山坡才能与外界联系,雨雪天根本无法行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青羊泉村人出入的真实写照。

“公路已经开始修了,未来沟底将架设桥梁。路修好后青羊泉村人的进出就安全、省时了。”王琦告诉我们,“王预公路青羊泉段预计2020年底能够贯通。”

眼下这条路已经有了盼头,而让王琦更为焦虑的却是另外两条路。“国家有投入,公路就能修好。但想要拔穷根,还得疏通老百姓的‘思路’,为村子发展找到‘出路’。”

据王琦介绍,青羊泉村属移民迁出村,也是同心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先后累计搬迁安置446户1986人,现存194户701人,只有54户201人常住村中,贫困发生率也已降到了1.14%。

“长期以来这里因为自然条件限制,当地农民已经形成了‘靠天收’的生活习惯。不愿改变或者恐惧改变成为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屏障。”王琦说,“在这里想要改变村民的旧有观念,向他们推广新事物真的很难。”

在实际工作中,王琦和工作队员们常常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和劝导,才能够将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改变当地农民的观念意识比修公路还要难。”

青羊泉村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他。

王琦说:“现在村上最缺乏的是规模化的产业。农户零散的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回报始终不太理想。”

青羊泉村耕地面积达21361亩,退耕还林面积3370亩,草原面积32327亩,广袤的土地,显然是需要有上规模的产业来支撑的。

“在县里统一部署下,目前我们有4200亩文冠果树正在栽种。”王琦说,“明年开春我也想尝试在全村推广种植穴播谷子,但仅靠政府投入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青羊泉村的开发中来。”

暮色降临,在青羊泉村看着预旺镇华灯初上、灯火阑珊,王琦感受到的是山村中特有的宁静。宁静的夜色让他的思索更加深远,“教育和产业必须齐头发展,只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产业发展才能够拥有长久的动力。”

▲▲▲土峰村第一书记徐亮

“时间花得多一点,工作做得细一点,遇事想得远一点。”

最近,土峰村驻村干部徐亮再次获得同心县的表彰,成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问起“优秀”的含义,徐亮有些腼腆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时间花得多一点,工作做得细一点,遇事想得远一点。”这三点说着轻巧,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徐亮之所以能够在贫困的土峰村扎下根,就是因为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徐亮说:“我小时候就在黄河边放羊呢。那时候我就想着有一天我们能够脱贫致富,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现在,我在这里帮助土峰村的乡亲们脱贫,在山的那一边也有同志正在帮助我家乡的村庄致富呢。”

徐亮来到土峰村仅一年时间。他要做的是接过上一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继续巩固提升土峰村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这个近3000人的村子带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为此,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就成为徐亮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依靠村两委班子,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工则工”的原则,尊重贫困群众意见,2019年,扶持贫困户种植药材46亩,覆膜玉米1428亩,小杂粮881亩,红葱60亩,马铃薯366亩,牛79头,羊163只,兑付专项资金106万元,夯实脱贫富民的产业基础。

徐亮带领扶贫工作队继续指导农户实施生态经济林文冠果种植项目,对已经实施补助项目的建档立卡户跟踪问效,加大抚育管护文冠果6000亩,完成补种等工作。此外,他们还协助村两委班子积极筹划推进发展庭院经济和2000亩山田建设。

“目前,我们为600余户村民庭院角落种植经果树梨树、苹果树、杏树,共计果树10400棵;推进山田建设1080亩,种植红梅杏、李子树、桃树、梨树,共计46500颗,绿化用树油松800棵、红杉2350棵,美化绿化了荒山,建设了‘绿色银行’。山间的水库正在建设、滴灌管道正在铺设、生态养牛场土地已经平整完毕……”

“未来的土峰村应该跟城市一样好。不,应该比城市还要好。”徐亮说,“到那时,我们这些第一书记回想起在全面脱贫、实现小康之际站下的最后一班岗,我们应该感到光荣和骄傲。”

编辑:秦云

关键词:第一书记 扶贫小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