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就业那些事,可以这样看

2019年10月15日 10:25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10月10日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举办的“有事漫商量”——“稳就业促双创聚人才,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最终只给了一个现场提问机会,来自民建北京海淀区委的一位嘉宾反映了一个应该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的情况,那就是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再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的同时,有很多年轻的从业者对自己手中的饭碗缺乏敬畏,一言不合就离职,让原本就为用工成本不断升高而犯愁的企业,在之后的招聘中更加慎重,甚至有些“出格”的要求。这位嘉宾同时谈到了加强职场培训的话题。说实话,作为这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非常庆幸,唯一的提问机会,主持人给了她。

“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办公室里有空调。”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在基层调研时,也发现了现在一部分年轻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位曾经在大家心里是个不错的公关人士,连续四年,每次见面都换一张名片给大家,“我也是刚来,还在学习”这句话,好像他每年都在说。出于好奇心,我问了他频繁换工作的原因,“不开心!”这就是答案。

“我也问过我们离职的员工这个问题,就是三个字,不开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也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到过他在亦庄的办公区,发现他把一句话贴在了墙上,“不与高校争名,不与企业争利”。“你啥都不争,开心吗?”我难免有此一问。“开心啊,我们做的事,很多人做不了。”这又是个答案。

我又以“你做这份工作开心吗?”为题,问了我身边很多优秀的人,他们中有拿着硕士学位在公立幼儿园做班主任的,有拿着本科学历送外卖的,有50多岁刚当上金牌月嫂的,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开心,因为这份工作,让他们做到了极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东北展开的调研,我作为随团记者全程参与其中。犹记得7月的东北凉爽多雨,东北人民热情好客;犹记得调研组一路走一路看,在大巴上开的一个接一个小会;犹记得那些天我们不停收集案例,在路途中写稿子时的兴奋。

“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这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李毅中在回忆自己担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时的宣传策略。借用李常委这句名言,反思当前促就业、稳就业中的一些情况,个人觉得,围绕稳就业的宣传工作,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就在座谈会上,贾楠常委说完那番话时,我突然“脑补”了一下从去年底开始,人民政协报开展的与扶贫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期间一幕一幕,在脑子里过起电影。我记得我参加的第一场在安徽舒城的“三同”活动正好赶上冬天,村政务大厅的门从早上8点打开,到晚上5点关上,工作人员穿着棉袄、手冻得通红,办公室里有空调,可是谁都不舍得开。

不怕多一个人吃饭,就怕少一个人挣钱。当很多家庭的“421”“422”倒金字塔结构变得“更重”,一份工作对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中坚力量来说,格外重要。相比刚刚入职的新员工、年轻人,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老职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在意,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我刚来报社那会儿,有关国企改革的话题讨论得正热。有一年全国两会,我试着以这个话题采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党委委员、副主任金阳。金阳干过多年人事、人才工作,我记得当时他上来就反问了我一句话,你的父母是否也曾是国企职工?他们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是怎样理解的?

虽然草草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但我心里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这样问我。直到今年去东北调研就业问题,在龙煤集团下属公司的操作室里,我看到了井下的工人,他们的收入由于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刚刚经历过不稳定的状态,他们的社保还处于不能准时为其报销医药费的状态,但他们在井下光着膀子,彼此一抬头都能看到黑黢黢的对方,干得热火朝天。那一刻,我理解了金阳委员当年的提问。

从“温室里的花朵”到“谁还不是个宝宝了”,与井下工人相比,坐在空调房里的年轻人们,对于职场的认识,能否再深刻一些?

从“我太南(难)了”到“不开心”,与村里的扶贫干部相比,很有自我意识的从业者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否再坚强一点?

从“让我做”“我该做”到“我想做”,与很多当年毕业就服从分配、在一个岗位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的老员工相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之下,敢于担当、不惧失败的我辈青年,能否再洒脱一点?

就业创业路在何方?实现价值路在脚下。

编辑:秦云

关键词:工作 事, 全国政协 常委 调研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