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一枚创新药的“诺奖”光芒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和罗沙司他的故事

2019年10月16日 08:24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9-10-16zx501_P_1_470_600_1516_1298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当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经公布,远在北京亦庄的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珐博进”),瞬间掀起了一种别样的欢腾。

这欢腾,源于珐博进与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得主之一—威廉·凯林(WilliamG.Kaelin)教授的缘分,也源于珐博进和阿斯利康已经提前让中国患者受益于“诺奖”发明。

原来,威廉·凯林不仅担任了珐博进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有关“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的基础研究发现,还被珐博进和阿斯利康在中国本土实现了成果转化,成功研制出全球新药罗沙司他。

而“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正是威廉·凯林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门扎问鼎本届诺奖的原因。罗沙司他,则是威廉·凯林教授本次获得诺奖研发成果的唯一上市新药。

氧气是生命的基础

“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为什么能够摘得诺奖?评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成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名获奖科学家则解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机制”,以及“调节氧气含量下降时细胞如何适应的分子开关”。

这个“开关”,就是一种被称为低氧诱导因子(HIF)的蛋白质。

HIF于1992年被塞门扎发现。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HIF的降解机制。他们发现,在正常的氧气条件下HIF会迅速分解,但当氧气含量下降时,HIF的含量会增加。更为重要的是,HIF还可以控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水平,即当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就会增加,从而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而红细胞则会带来氧气。

“氧气是生命的基础。并且毫无疑问,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氧气的供应不足导致的,比如贫血、心脏病、中风以及实体瘤等。因此,当我们知道这个通路的时候,就可以研发出能够激活或切断这个分子通路的新药。举个例子,在贫血疾病领域有一款刚刚获批的新药,就是让人体以为自身没有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产生更多自身的红细胞。我们希望,这类药品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和中风,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疾病的病因也在于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到对应的组织器官里。”威廉·凯林教授告诉记者。

评奖委员会也强调,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而威廉·凯林教授提到的“一款刚刚获批的新药”,正是由珐博进在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罗沙司他。

“全球新药”首次在中国首发

罗沙司他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贫血症。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约有1.2亿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其中需要透析的病人约200万,98%的透析病人都患有贫血症,但仅有约21%的贫血患者治疗达标。

罗沙司他中国Ⅲ期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向记者解释,以往,需要透析的慢性肾病病人来改善贫血症状,主要依靠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罗沙司他则是通过激发患者体内调节机制,增加体内红细胞生成来改善贫血症状。相比过去的治疗方式,罗沙司他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具有服用剂量小、副作用低、口服简便等优点。

“作为全球首创的原研新药,罗沙司他在去年12月获批并于今年7月正式上市,其也结束了中国无全新作用机制全球新药首发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中国首发,中国的慢性肾病患者也最早使用到这一创新药产品。关于这一新药的成功研发,我们格外感谢威廉·凯林教授的基础研究,也正是在他的研究发现促使珐博进找到最佳调控药物,并为之后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打下基础。”珐博进(中国)执行总裁钟黎蕴华向记者介绍。

其实,威廉·凯林教授和珐博进的合作,在凯林教授2001年发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之前就开始了。

当时,珐博进在脯氨酰羟化酶领域已广为人知。作为调节HIF的关键酶,脯氨酰羟化酶可羟化HIF并导致其降解,进而影响HIF所参与的相关疾病的转归。凯林教授认为,这类专业知识和他发现的氧气感应途径有很大关联,于是和珐博进接触,双方一拍即合。

在此之后,凯林教授便成为珐博进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也是长期合作者。作为合作者,凯林教授发现了整个氧气感应机制中的酶靶标,这给珐博进提供了重点研发的目标。罗沙司他,作为一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是研发后成为最终药物的选择之一。

“事实证明了我们重点选择罗沙司他的正确性。”珐博进负责研发的副总裁GailWalkinshaw告诉记者,虽然新药的成功研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罗沙司他的成功创制却绝非偶然。

罗沙司他在中国研发和上市,犹如“造火箭”

罗沙司他的成功上市,也打破了肾性贫血领域近30年来未有新机制新靶点药物问世的局面。

“罗沙司他的获批,走的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优先审评通道。也正是在中国医药创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罗沙司他的新适应证得以快速获批并领跑国际,这也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体系的进步与成熟,同时体现了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整体升级。”钟黎蕴华感叹,中国不断优化的新药审批制度,正是珐博进最终选择中国的原因。

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罗沙司他胶囊在我国首发上市,意味着我国首次成为全球首批首创作用机制药物的国家,这在我国新药注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已经具备国际水平。”

“把罗沙司他在中国的研发和上市,比喻成‘造火箭’一点儿都不为过。”参与了罗沙司他临床研究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林善锬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感慨万千。

林善锬认为,罗沙司他这一新靶点创新药能领先全球落地中国,离不开这一诺贝尔奖理论基础的发现,更应该感谢珐博进有足够的胆识、前瞻性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正确判断,选择中国、选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9年率先完成这一创新药的Ⅲ期临床试验。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医生团队已能积极与国际接轨,完成国际上高水平、极其严谨严苛的临床研究。

国际学术界印证了林善锬的观点———

2019年7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背靠背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著作。这是NEJM首次发表由中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Ⅲ期临床试验,也是NEJM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文章的发表印证了氧感应机理,在肾性贫血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已走在了所有疾病治疗领域的前列。

而在钟黎蕴华看来,罗沙司他是一个药,也是一个平台。治疗慢性肾病贫血只是该药的第一个适应证,按照珐博进的规划,已经启动在血液科领域治疗相对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贫血的二期临床试验工作,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罗沙司他的适应证范围。

在更广的范围内应用“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相关研究成果,其实也是本届诺奖评奖委员会的期待。


编辑:刘畅

关键词:中国 罗沙 沙司 新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