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的科普情怀

2019年10月16日 08:38 | 作者:李常华 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又到体检季。很多人都在疑惑,胸片能够检出早期肺癌吗?其实,低剂量螺旋CT筛查,才能很好地发现早期肺癌。但目前,社会和公众对此了解和认知都还不够。

肺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发病和死亡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北京,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新发病例首位,由于肺癌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因而在临床发现时常为中晚期病例,其5年生存率仅约为10%。

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基于这一理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承担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及区县政府应急项目(简称“绿通项目”)——“北京市肺癌基线调查及早期防治策略研究”,研究室主任兼及疾控处处长郑素华担任“绿通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郑素华是流行病学专家。为开展好这一项目,郑素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课题设计并组织各区县任务单位共同实施。此次肺癌基线调查,涉及北京市6个区县,51个乡镇,127个居(村)委会的3.3万余人。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郑素华亲自下到一线,每一个乡镇、街道居委会都有她的身影。

面对庞大的调查人群,怎样可以让百姓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积极配合调查呢?郑素华开办了“肺癌防治知识大讲堂”———

每到一处乡镇、社区,郑素华和她的团队,都会提前张贴宣传海报,发放肺癌宣传手册,开办“肺癌防治知识大讲堂”,为百姓讲解肺癌的防治知识,宣传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通过宣传讲解,老百姓对肺癌防治知识更加了解,对肺癌筛查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更加深刻,居民参加课题问卷调查和肺癌CT筛查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

“我们做流行病学研究就是要找到疾病的发展规律,从而预防,甚至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我要给大家讲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让每位居民不仅要成为自身健康的参与者、管理者,还要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这就让更多人参与到健康中国建设中来。”郑素华说。

流行病学调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的困难。从最初设计方案的字斟句酌,到每处流调点的走访调查,郑素华都要亲力亲为,督导、梳理、总结。“绿通项目”调查点大部分在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等郊区县,为了不占用当地医院上午的门诊时间,郑素华每天中午,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流调点,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下午1点,居民们陆续到达现场,登记、测量生命体征、抽血、填问卷、做CT检查。郑素华总是穿梭于各个检查项目之间,帮助大家解决各种问题。虽然在正式调查之前,郑素华已经给大家做了肺癌科普知识讲解,但还是有人会提出:“不查就没有问题,肺癌都是查出来的。”“万一真筛查出来肺癌怎么办?”“肺癌遗传不遗传?”“肺癌传染不传染?”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郑素华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由于超负荷工作,郑素华曾一度患上了“神经性耳鸣”,需要输液治疗,但是她没有停止工作,每天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上午输完液,下午又出现在了流调的现场。

有一次,郑素华带领大家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工作。刚要开始做低剂量螺旋CT,就接到通知CT机坏了,不能做了。居民们马上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现场一片混乱。这时,郑素华赶忙走过来,安慰大家不要慌张,并大声说:“我们一起等机器修好,刚好利用这点时间我给大家讲讲肺癌的防治知识好不好?”现场马上安静下来,郑素华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如何早期发现肺癌,什么是早期治疗,低剂量CT是如何发现肺结节的等等。居民们非常安静认真地听她讲课,频频点头,时不时和郑素华互动交流。虽然当天CT机没有修好,但大家没有抱怨,明白了筛查的重要性,第二天他们又都踊跃地来参加筛查。

在筛查中,有一位后天听力障碍的女士,她在体检中发现肺部有结节需要进一步住院检查。但是她和家人有顾虑,一是担心这个结节不是肺癌白挨一刀;二是担心自己不能和医生很好的交流,影响诊断和治疗。郑素华知道后,主动加了她和她儿子的微信,通过微信给他们介绍医院的情况,并当起他们和医生联系的桥梁。渐渐地,他们对肺癌有了初步认识,更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在郑素华的帮助下,这位女士顺利住院、检查,最终确诊为肺腺癌Ia期,手术做得很顺利,不久患者就出院了。

时光飞逝,很快3年过去了。在郑素华和团队的努力下,六个区县3.3万余例的肺癌基线筛查工作顺利结束,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卓有成效,这让郑素华很欣慰。


编辑:刘畅

关键词:郑素 素华 肺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