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在不熄的窑火中交融——瓷都景德镇踏上新征程

2019年10月22日 17:22 | 作者:胡振华 沈洋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南昌10月22日电  题:在不熄的窑火中交融——瓷都景德镇踏上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  胡振华、沈洋

昌江日夜奔腾,洗去历史的风尘。

窑火生生不息,淬炼活态的传承。

千年瓷都,从“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的远方走来,书写“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大气。在交融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是景德镇陶瓷光耀千年的密码。

10月18日至22日,2019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景德镇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近千家陶瓷企业参展和3500多名客商参会。

当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已拉开帷幕,新的篇章正在绘就。

匠艺互融,在传承中创新

19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葫芦窑的窑火再次燃起。从2009年开始,景德镇相继复烧了10余个历代典型瓷窑。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烧,就是活的传承。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7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烧窑把桩师傅胡家旺说。

千年窑火不灭,陶瓷文化不息。古代,景德镇集五大名窑之大成;今天,景德镇是世界上手工制瓷体系保存最完备的地方。未来,景德镇依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力量。

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体现“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使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当前,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快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等一批传承项目建设。同时,引进培育知名陶瓷设计企业,建设国际设计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陶瓷制作技艺与当代艺术新的观念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提升陶瓷艺术的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说。

产城相融,在创新中发展

陶溪川是在工业遗产改造中诞生的,在保留老厂房的基础上,“嫁接”了工作室、瓷器店、博物馆、美术馆。这个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文创街区,开业3年来,已帮助1.3万余名年轻人创业,在这里举办的春秋大集迎来了世界60个国家的600余名艺术家。

产业和城市相融是手工制瓷作坊的典型特征。

“目前的陶溪川,只是建了一期,是未来陶溪川的十分之一。”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介绍,陶溪川二期建设已全面启动,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投资138亿元,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双创空间、非遗中心等业态,将形成一个新兴、多元、国际化的陶瓷文化新地标。

按照试验区实施方案,景德镇既是陶瓷产业之城,也是陶瓷文化旅游之城。“坚定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决心,在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旅游产品上下功夫。”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池红说,重点推动景德镇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未来3年景德镇将投入上千亿元推进152个重点项目。在城市空间建设的同时,植入新的业态,景德镇将构建一个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

文化交融,在发展中互鉴

在景德镇三宝陶艺村,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贝卡一边创作,一边和记者交流。

“我可以去英国,也可以去法国创作,语言交流更没有障碍。”贝卡说,但她还是选择景德镇,因为这里有陶瓷原始的模样,有传统的陶瓷文化。每年超过5000名“洋景漂”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而来,这是一种自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向往。

过去,景德镇外销瓷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洋景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我把中国的象征主义引入到了我的作品当中,使用竹子、龙、凤凰和莲花等中国文化符号来表达和平。”在景德镇学习交流长达十多年的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的作品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多地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也随着她的作品走向世界。

“洋景漂”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陶瓷文化。

每当夜幕降临,景德镇陶艺街就支起一个个摊位,年轻的摊主们销售个性化的茶具、餐具、首饰、摆件等。这些独具创意的陶艺品,令人耳目一新。“毫无疑问,这里面有‘洋景漂’的贡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文化交融是相互作用的。

打造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是试验区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等国家文化品牌活动,加快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凤凰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建设。”景德镇市市长刘锋说,景德镇将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研学游学等系列活动,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做出应有贡献。(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