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巩固和完善我国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019年10月29日 10:39 | 作者:黄若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据统计,2018年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当前,脱贫攻坚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致贫原因复杂,许多贫困户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脱贫户致富基础脆弱,同时贫困地区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二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教育、职业就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带动型特色工业和农业产业有待进一步扶持壮大,巩固脱贫成果、成熟的脱贫攻坚中长期规划及持续巩固并扩大脱贫工作成效的长效机制尚需建立完善;四是部分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的全局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有“毕其功于一役”等急躁症心理。综上所述,需要着力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工作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贫困地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规划作引领,夯实长效脱贫基础、构建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应针对各类脱贫举措,如产业、教育、健康、职业技能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扶贫开发工作的主线,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将精准脱贫任务,变为培育地方经济新增长极,培育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培育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立足长远、教育优先,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脱贫减贫、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劳动就业和生产技能培训,优先提高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整合政府、社会各方资源加大对贫困群众子女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贫困地区要抓住优惠政策叠加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彻底破解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水利、电力、交通等硬件因素;通过政策资金倾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贫困地区要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新型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种植各类农副产品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电商、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在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城镇化;四是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减少因病致贫。推进农村大病及慢性病医疗保险制,推进医疗机构分级发展作用,逐步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村级卫生室,乡级卫生院,推进中心大医院与基层医疗站点远程诊疗和互动构建基层健康基础保障体系。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医疗专家定期到市县以下地区巡诊,促进医疗成果普惠共享。健全完善包括医保在内的农民社保,引导农民接受科学的养生保健方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力高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秦云

关键词:脱贫 贫困 完善 长效 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