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要闻 要闻

做农民的贴心人 ——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讲述 “赤脚医生”

2019年11月04日 19:19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不久前,“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开幕,以一幅幅精彩图片搭建了一条时间走廊,展现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无数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了70年间国家面貌和国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为祖国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了进一步展现大国自信,弘扬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生活始终不懈奋斗的精神,本报推出全媒体产品《跟着委员看成就》。

记者跟随全国政协委员到展览现场,听委员们讲他们最关注、最有兴趣的那些历史图片背后、辉煌岁月中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让广大农民们能够在家门口看病,在党中央的关心下,一个特殊的群体——“赤脚医生”应运而生了。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远在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之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就已经在向社区提供这种保健服务。

fang1

方来英,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市医院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口述/许进   整理/司晋丽

“赤脚医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那时,有限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依然缺医少药。党中央决定在农民中间推选出一些优秀人才去进行一定的医学培养,学成后回来为村民服务,成为半医半农的卫生员,这也是一支专门为农民解决基本医疗问题而成立的队伍。

fang2

我们在新中国70周年成就展看到“赤脚医生”用的药箱和账本,还有一张照片——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王桂珍为村民看病的情景。1968年,《人民日报》转载了一篇关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等人的事迹。“赤脚医生”就此成为一个特定称谓。

对于“赤脚医生”的功绩,毛泽东主席给过很高的评价,人民群众也很欢迎这个制度。第一,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农民兄弟们生小病,开点儿药就解决了,这种在身边的医疗服务很管用。第二,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因为这些医生本身来自农民,他们了解农民的辛苦和需求,想尽办法降低成本。这些医生自己采药,所以当时当时很形象的说法是,他们用一把草药、一根针,解决了我们农民面临的健康问题。第三,贴近村民。乡村是一个熟人环境,人们很看重名声,医生也不例外,服务好坏都有口碑的,很容易形成一种鱼水之情。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作为一个解决边远地区医疗卫生问题的一个典范。 在那年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王桂珍代表中国的“赤脚医生”出席会议,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在与这个群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感,“赤脚医生”根植于中华传统文明,紧紧地相融在农村生活里面,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我见过“赤脚医生”的最后一代人。那位老医生的诊室和家是在一起的,前面是诊室,后面就是家。我问他,您为什么不去村医室工作呢?他很朴实地说,如果我要到那个村医室那样一个独立的地方去,我就变成上班下班了,那样不好。现在村民什么时候敲门,我都可以给他看病。”他说,他很感恩于这个职业。在他行医的几十年中,经常是早上一开门,门前就搁着一把菜或是几个鸡蛋,甚至是一只鸡,也不知道是哪位村民送的,我看得出村民很敬重他。我看他桌上有个账本,就问,你会上门去催医药费么?他说从来没有,有些贫困户手里实在没钱。这种医患关系折射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也体现了医学的真谛,太难能可贵了。

一直以来,不乏有对“赤脚医生”的专业性的质疑声,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他们与专科医生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农民在日常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外乎是腹泻、咳嗽、或被镰刀割伤了、被蜜蜂蛰了等等这些小问题。对于这种简单的技术劳动,“赤脚医生”在长期医疗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积累,不必要劳烦专科医生去解决。而且,他们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也收集了许多“偏方”,时间证明多数也是奏效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200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自此,“赤脚医生”这个称呼逐渐淡出历史,演变为了乡村医生。乡村医生是要经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的,这是与赤脚医生的不同。

我认识一个年轻的乡村医生,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他重新回到农村为乡亲们服务。他把家里的老玉米、两只羊卖掉,采购了最早为村民服务的第一批药品。他跟村民们说,“我是24小时服务,大家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结果,有一天晚上,邻村的一个农民给他打电话,说希望请他看去病。他这才发现没有交通工具无法成行。于是,他贷款买了一辆摩托车,不管是天气好坏,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骑上摩托车就出发!在路上,他摔过跤、受过伤,但对患者如同父老兄弟般的关爱一直没有改变。

类似这样的典型故事还有很多。在扶贫攻坚中,不少贫困户存在因病治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我们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去寻求一条卫生供给的道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基础不一样,这条供给道路会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得承认这种差别,在差别中寻求道路。乡村医生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可以在农民身边培养出一批能够扎根于农村的新时代乡村医生,经过职业化培训,又回到乡村当中服务农民。

诚然,今天的乡村医生是“赤脚医生”在新时代的一个延续,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值得去关注。例如,政府每年给乡村医生一定的补贴,作为公共卫生经费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医生的生存状态和收入水平究竟怎样?这是影响我们这支队伍稳定性的一个方面。再如,医疗是一个体系,我们的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跟乡村医生应该建立联动机制。我想,或许再过若干年,我们会发现,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被发展抹平了,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