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如果有来生……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追忆姑父邓稼先

2019年11月05日 10:04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简介:

许进,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编者按:

正在京展出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以一幅幅精彩图片搭建了一条时间走廊,展现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当参观者留连期间,直观感受到了70年间国家面貌和国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不由为祖国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起,“新闻眼”推出全媒体产品《跟着委员看成就》,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到展览现场作“向导”,讲述他们最关注、最有兴趣的那些历史图片背后,辉煌岁月中的故事。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中国的核事业就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太有分量了,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展览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一面英雄人物墙前面,两位年轻观众驻足许久,不时发出赞叹。在这面墙上,整齐地陈列着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相片和名字,他们中少数仍健在、多数已故去,相片中的他们或庄重、或清癯、或英气,隔着年代仍引人无限遐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为共和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模们,并没有被人们淡忘。

这面“英雄人物”墙上的相片,是上世纪60年代,姑父(邓稼先)40多岁时拍摄的。在姑父生前,我从来没听他讲过与他工作有关的事情,他的工作内容一直是个谜。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我尚年幼,《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周围人都奔走相告,知道国家发生了大喜事,但并不知道幕后功臣都是谁。一直到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将这段历史解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了长篇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后,我才知道了姑父人生中的这段辉煌历史,那时我已27岁,缠绵病榻的姑父也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在五个核大国中,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是最落后的,但这项速度却是最快的。不得不说,我们的前辈只争朝夕、创造奇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研究团队中的一员,姑父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曾说过,“不为名不为利,工作必须达到一流。”这是他的价值观,也是他成功的基础。除了“两弹一星”元勋外,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姑父哪一个身份都不普通。但与众多科学家一样,他的工作与生活泾渭分明,不管工作上取得多耀眼的成绩,在生活中,他只愿自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过最平常的日子。一个纪录片的主持人曾说,“中国可以没有核武器,但是不能没有邓稼先”。我更想说的是“中国不能没有核武器,更不能丢掉两弹一星精神。”

我永远记得,在姑父临终前,在病床上和我姑姑说的三句话———“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我还选择核事业,我还选择你。”这三句话其实也是他整个人生的概括。

1950年,在美国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姑父同100多位青年才俊乘船回到中国。当时,在美国,他们也算佼佼者,可以拥有非常光明的学术前途和安逸的生活,但是爱国心切的他们不约而同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对于这一代人的贡献,在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给予肯定。他说,“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回国以后的最初8年,姑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员,在学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两个可爱的孩子承欢膝下,生活幸福。直到1958年,他接到了一项绝密任务——秘密研制核武器。核武器的研究涉及物理学的各个专业,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团队里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的研究团队中没有人接触过真正的原子弹,他这个领军人物也只是一个毕业8年的博士。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放在他肩上,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

在姑父生前,我国一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他亲自指挥的有15次,凡是他作出的重大决策无一失误,这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核试验中,氢弹没有爆炸。姑父不顾大家的劝阻,亲自进入预定爆心300米半径的危险区域,第一时间掌握了试验失败的原因。他不是不知道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更清楚,这一颗核弹头花了国家多少钱!这次强烈的核辐射,成为他后来身患重病、英年早逝的导火索。

事实上,自姑父接到这个重大国家任务起,就意味着他们这个小家庭失去了平凡的温馨和快乐。此后20多年时间,戈壁荒漠成了他的“家”,回北京反而成了出差。因为纪律,姑父不能和我姑姑许鹿希透露半分工作上的事,姑姑也不追问。姑姑当时在北大医学院任教,科研任务很重,还要包揽家里所有的大小事,让姑父能够全神贯注地工作。这也足以说明两人之间的感情、信任和默契。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觉得姑父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也是邓稼先精神的精髓所在。今年国庆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群众游行中的“致敬”方阵。当时,我脑海中闪过1986年7月17日,姑父在接受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所说的一段话———“核武器事业是要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成功。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但党和国家就给我这样荣誉,这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尖端事业的重视。回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连较简单的物理仪器都造不出来,哪里敢想造尖端武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了全国,这样才能使尖端科技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这段话,令我今天在参观新中国70周年成就展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姑父 中国 工作 来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