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结亲”帮扶跑出脱贫攻坚的加速度

2019年11月08日 13:55 | 作者:汪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2017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结对帮扶对子以来,两地牵住产业帮扶这个“牛鼻子”,携手共进,跑出脱贫攻坚的加速度。

外增助力内生动力

10月下旬,已是深秋。舒城县干汊河镇黄姜扶贫生产基地里确一派繁忙。

田地里,三五成群的农户们正弓着腰忙着起姜,“眼下正是黄姜最后的抢收期。”正在埋头干活的贫困户方武凤向笔者介绍道。仓库前,伙计们正在将小黄姜分拣、过磅、入框、搬运……

“多亏宣州区结对帮扶,我壮了胆子,今年新流转了280亩土地。”基地负责人丁思年一脸的喜色,“现在是供不应求,昨个刚打包了18吨黄姜运到山东那边去了。”丁思年告诉笔者,黄姜生产周期短,当年投入当年就能回收,按照亩产4000斤计算,一亩就有2万多元产值。

“收益好,关键还能带动贫困户。”丁思年介绍,他们基地里常年干活的有十几个是贫困户,像方武凤这样的勤快点的每年能有万把收入。

而这个扶贫基地就是县域结对帮扶的结果。笔者从舒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宣州区支持舒城县15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把芦笋引进到舒城县建立了特色产业基地,是两地结对帮扶的又一成果。

据了解,在2018年宣州区农委就组织联合聚鑫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到舒城县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舒城气候、土壤等情况及舒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后,与舒城县农业示范园区、谷瑞、昌涛、东升、裕盛蔬菜等合作社定下“千亩芦笋产业扶贫示施基地”之约。

既帮生产,又帮销售。为了让千亩之约落地,由聚鑫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芦笋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模式,还派出专家现场指导。

“芦笋的产值高,亩产能达到5000元,对脱贫攻坚助力大。”舒城县农菜办主任葛自兵对此项目也深表认同。

“来自宣州区的结对帮扶资金,为项目建设打了底,后续还要靠自己。”舒城县农业农村局种植股股长周圣发认为,结对帮扶是让贫困县在脱贫攻坚中思路更宽一些、资源更足一些、市场更广一些、资金更多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本地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用好外部帮扶的同时,更要依靠自身力量攻坚拔寨。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走进舒茶镇鸿升中药材生产基地,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清香,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是艾蒿,一种中药材,一年能产三季,年亩产值能达到一万元。

除了艾蒿,基地还种有金银花、丹参、桔梗、白芨、半夏、薄荷、杏仁、桃仁。基地负责人介绍,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效避开了各地产业发展同质化的现象。

今年以来,依靠宣州区200万元的帮扶资金,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亩,带动了8个村,100多户贫困户。

石塘村钱让转家就是县域结对受益的贫困户之一。钱让转丈夫身有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不能干重活。“基地建设以来,我把家里的2亩多地流转出去了,现在我也到基地里打工了,锄锄草、种种苗,活不累,最主要是就在家门口还能照顾家。”钱让转掰着手指头算算账一年也有2万多元收入,他口中的基地正是舒茶镇启明家庭农场,本身就有种茶基础,现在依靠宣州区的90万多帮扶资金,信心更足了,现在正在打造千亩名优茶产业扶贫基地。

“结对帮扶,找准产业是关键。”舒城县产业扶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宗志松说,两地牵手以来,双方将贫困县产业脱贫工程作为帮扶重点,立足双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稳定脱贫奠定长效基础。2017年和2018年,宣州区每年帮扶舒城县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共建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吸纳360多人就业,帮扶项目受益2600人;共建就业扶贫车间22家,提供就业岗位1316个,带动就业412人。今年8月29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结对帮扶采购协议签约仪式上,宣州区的安徽华卫集团与舒城县清华家禽养殖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为2070万元的采购协议。

“今年经过深入调研考察,最终确定了蔬菜、茶叶、中药材、养殖四大类特色产业为帮扶产业,并筛选出19个合作产业项目。”宗志松说,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可直接带动贫困村5个,村均年增收1.96万元;带动贫困户551户,户均年增收1806元;带动140个贫困人口务工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1.01万元。

编辑:秦云

关键词:帮扶 产业 舒城县 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